
口述 张慰军(张乐平之子) 整理 记者 龚丹韵
近来,上海又有一批名人故居对外开放,其中就有《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的故居。他在五原路生活了五十多年。张乐平的家人把他原来的生活状态,包括一些资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一晃几十年过去。张乐平的小儿子张慰军已经鬓生华发,但他依然会穿过五原路覆着爬山虎的弄堂,进入张家老屋,看着墙上挂着的三毛漫画,回想父亲的往事。
人物小传
张乐平(1910.11.10—1992.9.28),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1929年,张乐平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上世纪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上海的报章杂志上都刊登有张乐平的漫画作品。
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三毛这一典型形象表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
1936年,为筹组全国漫画家协会,当时有7位知名漫画家先行被推定为漫画家协会上海方面的筹备委员,张乐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1937年抗战爆发,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由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率队离沪宣传抗日。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其中奔赴前线的队长,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战斗在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坚持至抗战胜利。
1945年,张乐平重返上海,开始新的漫画创作生涯。后在上海参与发起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上海漫画家协会。这一时期,《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三毛流浪记》在 《大公报》连载,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此后,他在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
父亲拿我们当模特
1954年,我在上海湖南街道五原路出生。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身体不好,哮喘很厉害,所以父母特别宠我。
有记忆以来,父亲一直在书房作画,家里7个孩子就在边上玩闹。母亲一直跟我们讲,玩可以,但是不能打扰父亲作画,有时候,同学到我家来,一起绕着父亲奔跑。父亲只管自己画画,不说什么。不过他画画讲究解剖,有时候一个人物动作画不好,他就随手拉过来一个小孩子说:“来来来,做个动作给我看一下。”把我们当小模特了。
父亲是坐着画画的。小时候,我知道他是漫画家,但没意识到他那么有名。过年的时候,幼儿园要交年画,每年父亲都帮我画了年画,让我带到教室去贴。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们都知道这是张乐平的年画,但我当时没意识到。
父亲是慈父和严父的结合体。说他是慈父,是因为他比较放养,从来不要求我们学习成绩要多好。哥哥姐姐功课很好,并不是因为父亲的管教严格。父亲也没有专门辅导过我们画画。我从小喜欢乱涂乱画,他看着,却不帮我找老师。反倒是母亲,后来让我去学画。父亲一直认为,画画不是单靠教的。他自己也上过很短时间的美专,觉得受益不大。父亲一靠天赋,二靠用功,懂得吸收别人的长处。有一次我在练习素描,画石膏像。父亲看到了,他也练过石膏像,就对我说:“你呀,画画胆子不够大,笔法太拘束。不光是要形似,还要神似。”父亲后来一直说,做人胆子小一点,画画胆子大一点。这句话我后来一直记着。可能还是有点遗传,家里的兄弟姐妹,小时候基本上都承包了学校里的黑板报工作。
说他是严父,是因为家里家教比较严。从小给我们这些孩子立规矩。如果我在家里跑来跑去,父亲就会说我。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他也会批评几句。父亲的几位朋友,有几个确实做到了食不言寝不语。如果非要说话,也是吃完这一口,停下来再开口。父亲还特别怕我们在外面“轧坏道”,一旦外出晚归,他就会严厉批评,但不会动手。
母亲有工作,当时家里全靠外婆打理。外公早年病逝,外婆只有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别宝贝母亲。家里有外婆在,总是井井有条。
我们家一直很热闹。不光是7个孩子,还有周围邻居、同学、同学的同学,常常串门。母亲习惯让保姆做很大一锅饭。碰到谁来,她就会问:“你吃饭了吗?”如果没吃,就让对方吃饭。于是,家里一桌子人吃饭,很可能几个相互之间不认识。吃饭有时候是“流水席”,谁到谁吃。父亲人缘很好,除了邻居常常来串门,电力公司的抄表员、邮递员,也会和他打成一片,他经常说,“上来坐坐,看看张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