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出版答记者问:返本开新 致敬先贤

时间:2015-12-31 08:56   来源:凤凰读书

  12月29日,中国文化书院联合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在友谊宾馆隆重举办“中国文化书院雅聚暨《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首发仪式”。借此良机,记者对中国文化书院及出版方东方出版社进行了专访。

  问:请介绍一下《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的出版缘起。

  答: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历经三十年,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能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有着良好学术风气。分布在海内外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1世纪初,时值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处于伟大复兴的前夜,为继承前贤、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返本开新”的历史使命,由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动议,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积极响应,中国文化书院开始筹划、编辑出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丛书,计划按导师的齿序(九十岁以上、八十岁至九十岁、七十岁至八十岁、六十岁至七十岁)分别选辑出版。内容上,选取导师们代表性文章或散文、随笔,由其子女、直系亲友或学生担任编者,文章多能体现导师们的真性情与人生本色,内容活泼,不限定内容的范围,没有固定规则。《导师文集》体现亲情,反映导师们的人格风貌,也能反映后人对前人的认识。为示郑重,中国文化书院还于2010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治贝子园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

  出版《导师文集》,固然是“为表彰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们为中国文化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表达我们深切的敬意与纪念”(王守常先生语),然更重要的是,《导师文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文化走过的历程”(汤一介先生语)。

  问:中国文化书院何以选择东方出版社作为《导师文集》出版单位?

  答:本丛书刚刚启动时,是计划由其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版计划搁浅;后改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并合作至今。在此期间,中国文化书院还以名家导师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等资源优势,与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就书籍、音像出版及期刊相关栏目内容开发等领域开展框架式战略合作。

  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除了出版质量和业务素质的考量外,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两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合作的大前提。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成立以来,成为推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热”最为有力的北京三大团体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学热”,中国文化书院同样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则从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实施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个性化等战略举措,积极为中国文化产业和社会公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可以说,我们两家所抱有的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愿望是一致的。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导师文集》的出版情况。

  答:《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由中国文化书院策划、发起和组织编选,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汤一介先生担任名誉主编,现任院长王守常先生担任主编,并专门成立了由杜维明、李学勤、李泽厚、庞朴等二十四位海内外著名学者组成的“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已于2013年1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收录有著名学者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邓广铭、季羡林、侯仁之、启功、周一良、杨宪益、虞愚、牙含章、王元化、何兹全、金克木、任继愈十五位书院导师的文集,一人一卷,分卷出版。

  此次出版的《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为两辑,共计收入二十位年龄在八十岁以上书院导师的文集,其中汤一介、乐黛云、龚育之、梁从诫、陈可冀、苏叔阳、宁可、严绍璗、孙小礼、严家炎十位导师列入第一辑;金春峰、牟小东、刘泽华、许抗生、张晋藩、钱逊、王尧、杨辛、饶宗颐、沈昌文十位导师列入第二辑。未来则还会有第三辑、第四辑。

  文集的选编人由导师的子女、亲友、学生担任,或者由编委会选择适当人选完成。文集内容范围广阔,既有专业领域中里程碑式的学术文章,也有闪烁真知灼见的学术札记,还有包罗万象的文化随笔、真挚感人的亲情散文,以及导师的子女、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评论文章,集中展现了大师们的思想英华、人格风貌和人文风范,多维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大师们的“学术生活史”。可以说,《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以“学术生活史”的创意,来展示国宝级大师们的大学问和真性情,反映了导师们各具特色的人格风貌,也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群星闪耀、大放异彩的时代。

  问:据我们所知,无论是《九秩导师文集》还是《八秩导师文集》,诸位导师都出版过不同形式的文集、选集,比如学术选集,个人散文集等,有的导师甚至出版过全集。这套丛书与之相比,有何独到之处?

  答:《导师文集》丛书的策划与编辑,完全有别于之前的文集、选集,从丛书策划伊始,就充分考虑了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导师文集》第一次将部分“冷门”的学者大师呈现在公众面前。护送“班禅”进藏的“特使”、民族学家牙含章,研究佛教因明学的代表人物虞愚等,一直是“冷门”的学者,不为大众所知,在丛书中将他们收入,一是为这些学者正名,同时也是为他们一生为学术事业孜孜以求树立一座丰碑。

  其二,如上所述,《导师文集》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以“学术生活史”的创意,集中展示国宝级大师们的学术精华和人文情怀。《导师文集》的每一卷基本遵循这样的体例:里程碑式的学术文章 +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随笔 + 亲友或学生的追忆文章 = 大师们的“学术生活史”的全景展示。在这套丛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科学的真谛、学术的魅力,还可以聆听智者教诲,感受人文关怀。

  中国文化精神遭受百年风雨侵袭,至今漫漫夜色,归途茫茫。就让这些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们,“带着温暖的光明的信仰”,带我们回家。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