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1日,《褚时健传》新书首发仪式在北大朗润园举行,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该书作者周桦、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家张维迎等多位嘉宾出席活动,分别讲述了他们眼中的褚时健及其身上所具备的企业家精神。在王石看来,褚时健保持了尊严,这是中国人现在真正需要的东西。本书作者周桦认为,褚时健的身上有着其他企业家不常有的细节性。张维迎则将褚时健与卢作孚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企业家本身的命运以及他们与时代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周桦:钝感力使褚时健天然地屏蔽掉人生的伤害
25岁当区长,31岁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改造,35岁重新崛起当上农场副厂长,51岁做玉溪卷烟厂厂长,18年内为国家累计缴税2000亿元。71岁时以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74岁保外就医。84岁,褚橙誉响全国。正如本书作者周桦所说,“虽说每个企业家都可以称得上人生跌宕起伏,商战纵横四海,但是这些故事里面充满细节的并不多,褚时健就是这么一个人,充满了细节性。”
周桦认为,褚时健之所以能在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以后还能站起来,主要是依靠他的钝感力。“也许他的钝感力是天生,也许是他的经历造成的。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关系最好的几个兄弟、影响了他人生的几个兄弟在战争中都死了,尤其还是死在他的眼前,他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大悲痛,我觉得这些磨砺了他对人生的习惯或者说反应,他天然的屏蔽掉这些带给他人生伤害的负面的东西。”
褚时健的家国情怀也令收集资料、撰写传记的周桦感动不已。在她看来,褚时健这代企业家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起步和成长伴随了这个国家的政治风云,伴随了这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或许比后面的企业家更有家国情怀,褚时健就是这样,有家国情怀,有赤子之心。
王石:褚时健身上有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
作为褚时健粉丝的王石在新书发布现场将自己与褚时健作了一个比较:“我走南闯北,尤其之后再去拜访他的时候我已经在哈佛了。而褚厂长呢,没有离开过玉溪,从来没有出过云南,没有出过国。小时候,他除了在昆明小学、中学上学之外,其他的时间一直在玉溪。解放之后当干部、糖厂、打成右派在玉溪,随后烟厂还是在玉溪,包括他后来到哀牢山种橙子,活动半径还是在玉溪。按理来讲,他的经历和我的经历没法比,为什么他这么让我佩服?我就找了点共性。”
在他看来,气候条件是褚时健在极小的活动范围里生活仍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先决条件。有名的烟厂为什么在云南而不是在河南?产烟最多的是河南。你不得不考虑到地域的特殊气候。王石指出云南属于类地中海气候,这种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很窄的气候地域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王石提到的褚时健的第二个标签是云南人。“过去的云南企业家就是马帮,去更苦的地方进行茶马交易,用普洱茶换马、换羊。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腾冲,海关统计的进口棉花量超过广州。虽然褚时健没出去过,但他是在铁路边长大的,少年时梦想成为铁路工人。抗战时期云南有飞虎队、西南联大,所以我们不得不对云南的企业家阶层进行重新的认识,褚时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是王石在褚时健身上发现的另一个特质。“从褚时健少年时代如何做烧酒来看,别人10斤能做出3斤来,他能做出3斤半,为什么?每两个小时起来加火,因为他勤奋。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勤奋。”而最令王石敬佩的,莫过于褚时健始终保持了尊严,这恰好是我们中国人现在真正需要的东西。企业家、工商阶层最需要的东西就是尊严,如何独立、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去对待这个社会,是王石从褚时健身上学到的。
张维迎:企业家本身的命运值得关注
经济学家张维迎则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谈了褚时健其人其事。《卢作孚传》和《褚时健传》是张维迎最近读的两本企业家传记,通过这两个人,张维迎说,“我们看待一个社会体制、文化是好还是不好,要看最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那些人,他们得到怎么样的对待、什么样的待。当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一类叫企业家。如果说像卢作孚、褚时健这样最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就说明这个社会大大地有问题,他们本身的命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