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另一种可能》 李淼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鹭江出版社
可以试着想象一下,现实中一个专业研究领域完全复制物理极客谢尔顿(《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的理论物理学家,不做满口科学术语、却时常讨论健身、时尚、电影、音乐、诗歌等,并且还总在网上吆喝“好女不过百”。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同时身兼哲学家、诗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跨界达人,他的最新著作《想象另一种可能》已由鹭江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
11月21日,李淼携新书《想象另一种可能》在北京彼岸书店举办新书分享会。活动由果壳网小庄主持,诗人蓝蓝作为嘉宾出席。前来现场的观众既有对探索宇宙着迷的科幻爱好者,又有喜爱浪漫的文艺青年,科学和人文在此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谁也挡不住的,来自想象的力量
活动的开始,是一段李淼新书自序的独白,独白中描绘的是他向往的生活,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那一份闲情逸趣的生活,更像一个带着浓厚文艺气息的青年,度过一个慵懒的早上,漫步到附近的咖啡馆,开始一天的生活。。
主持人与观众之间有趣的互动,现场观众也打开自己的脑洞,对未来生活展开了想象。
当主持人问起嘉宾蓝蓝关于未来的想象,她表示她非常满意现在安静的生活状态,可以读书以及写作。她表示自己在读到李淼新书序篇时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她感受到的序篇——《向往另一种可能》写下的是诗歌的生命。
提到新书,李淼表示写了许多科普之后,自己也进入了疲惫期。所以这一次拿了许多旧稿,总结更多的有关人文的思考。章节的题目皆是从自己俳句中提取。
现场某位从事商业工作的观众提问,是不是只有文学家和诗人才会有这样舒展的生活。而其他人在都市生活中只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李淼回答道,未来虽然会有更多的便捷,比如会无人驾驶的出行,但效率高的同时就是事情变得更多,事情多就人就会变得焦虑。这是当下很多人的困惑。这种事情看似误解,但并非绝对。当自己生活忙碌起来,进入高效率运转,自己要试着让自己停下来,回归过去与自我本身,他的选择就是运用文学和诗歌的力量,这也是他为什么要跨界的原因,也是他羡慕诗人生活的原因。
诗人蓝蓝说:虽然李淼羡慕我的生活,但我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生活。但是我可以想象,谁也挡不住想象的力量,而且想象也是一种获得自由的方式。一个好的诗人要具有想象力。他会对身边的一切展开想象。
物理学家写诗不奇怪,李淼正当转型时
《南方人物周刊》给李淼的颁奖词中曾说道:理论物理学家大都是些大玩童。他们是聪明的孩子,带着智力的优越感,沉浸于一系列有关宇宙、时间问题的终级思考中,偶尔,面无表情地斜扫旁人一眼。李淼是他们中不多见的,他居然尝试着向普通人解释自己在做些什么。他说他要为自己艰涩的研究写诗歌和音乐,发掘那些罕有人懂的对称、数学,以及大爆炸理论之美:“弦与空气是这么简单。光落在画布也很简单。”
现场读者对李淼物理学者跨界文艺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当被问到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李淼说道:一切艺术的创造和科学技术的创作是一样的,是有约束的。李淼谈起好友刘慈欣曾经发明一个写诗软件,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人写的”。只照顾语法,没有人的味道。提起文学艺术和科学最大的区别,李淼说:“数学和物理是年轻人的世界,而文学和艺术造诣到了生命的晚期反而更加成熟深刻,当然了,也有兰波这样天才少年的存在。”
李淼表示青春期过了后,自己也开始想象退休后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现在正处于转型期。他向往着的就是咖啡馆与家,两点一线的写作生活。李淼说:“人总归是要思考的。但有一点我一定要向蓝蓝致敬,那就是‘极简主义’。这一点,我总也做不到。”引得全场一阵欢笑。
把当下的东西写出来会更有意思
主持人小庄说:“在年轻的时候,人总会对时间、有与无等产生一系列的思考,但最后只是落在自己知识的浅薄。但李淼不同,他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李淼说,“我在写作或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是要不断探索的,感受在想象之前。通过想象产生一个平行的世界,但在概念中是完全存在的,如果你在那里停留了很长的时间,也就相当于在想象的世界中生活。但想象也要有现实的影子,因此,感受应是在想象之前。只有感受在前,人才能写出东西来。”
除此之外,李淼还表示自己之后写作的主题更多会关注于社会的认识。认识论本身很难定义,但可以说就是科学地去总结这个社会。当下仍有许多东西可写,而且写出来会更有意思。所以在自己的新书中也添加了许多时下比较关注的话题,比如减肥和跑步。
诗人蓝蓝也十分支持李淼关于自我与当下现实的思考。她说:“诗人和内心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并不是隔断的,只不过内心中的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也是明天早上起床和迈出房门第一步的动力。”
《想象另一种可能》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打破学科界限,不仅设想如霍比特人的未来城市和诗意生活,描绘诺兰用爱搭建星际穿越的桥梁以寻求人类自我解救的美好旨归,还趣谈智商神话、体重危机,并且思考物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上帝粒子、暴涨理论、平行世界等。他化身诗人、哲学家,在电影、科幻,科学、宗教、生活中追问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作者简介
李淼,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诗人、科普作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