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穿越时空,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穿衣打扮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上古时期汉人不穿裤子,裤子是从胡人那里“借”过来的;今天我们说“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可是明代以前那是夸赞;汉服运动方兴未艾,概念其实是错误的……听听服饰史学者黄强是怎么说的,读一读黄强新著《服饰礼仪》,所有的疑惑都有了答案。
作为知名服饰史学者,黄强已经出版了十多本专著,仅服饰史著作就有四本。每一本都有新观点。就拿这本《服饰礼仪》来说,不仅说服饰演变,还说服色的禁忌,服饰的礼仪,有趣有料。
《服饰礼仪》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传统文化简明读本”丛书中的一本,丛书作者皆为传统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黄强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将记者的敏感和学者的睿智结合起来,使得本书具有专业不难懂,通俗不庸俗的特点。他用讲故事来说中国服饰演变。比如衣冠不整丢性命、衣冠禽兽夸做官,弹冠相庆狼狈为奸,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服饰的历史,曲折的故事,值得玩味。
将仪仗铠甲从军戎服饰中提炼出来,展示古代军队阅兵仪式中壮军威鼓士气的场面。在9月3日北京大阅兵前夕,《北京晚报》用两个版的篇幅,刊发了黄强从《军戎礼仪》中提取的这一主题文章。
凤冠是妇女的礼冠,古代只有皇后、贵妃等显贵人物才有资格穿戴,霞帔是皇后、命妇的礼服,但是民间结婚常以戴凤冠、霞帔为荣。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服饰礼仪》给了答案。原来民间的凤冠、霞帔是借用,借其名称,并非实际的凤冠、霞帔。为了满足百姓对高贵礼服、冠帽的向往,官方允许百姓在人生最盛大的、最重要的结婚仪式中借用,这并不违背服饰的等级差别,又给足了百姓风光与体面——中国服饰文化中,还有如此人性化的安排。
刘邦建立汉朝时,上朝秩序混乱,官员们彼此争吵发泄不满。叔孙通制定了汉官威仪,上朝秩序井然,由此形成了绵延千年的服饰礼仪制度。貌似平常的礼仪,竟然使粗俗的武将也变成了文明人,可见礼仪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放在当下,礼仪与文明依然有价值,遇事讲礼仪,说话有礼貌,摩擦与争执就将大大减少。
在中国社会,“礼”占据重要地位,“礼”就是社会道德的标准,人们的行为准则。做人先学礼,礼仪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读《服饰礼仪》,了解古人的穿衣打扮,知晓服饰礼仪文明,对照当下,也有很多的启发。(端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