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20年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5-11-05 09:15   来源:新浪读书

  10月30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为旗下迎来创刊20周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举办了一场纪念研讨会,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媒体人的众多创办者齐聚一堂,回顾当年激动人心的创业史、成长史,总结与研讨“一本杂志和他对时代发展进程的独特记录”。

  回顾往事,总结一路走来的历程,不难发现,知难而进、创新求变、维护品牌一直是《三联生活周刊》血液中的DNA。努力建设思想力,坚持观念上的超前一步和操作上的“比别人快半步”,成就了1995年创刊伊始即在市场化环境下求生存图发展的《三联生活周刊》,使其成为今天名符其实的一本大刊,不仅日益积累起极高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也迎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在同类杂志中始终位居前列。

  应该说,《三联生活周刊》的20年不只是一本杂志的个体化生存记录,恰恰相反,他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是改革开放历史大背景下中国报刊出版业试水过河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它遭遇的每一个困难都有时代的局限,它获得的每一步成就都有时代的进步相伴。

  在此,不妨简单回顾一下这本杂志和他与时代需求的几次重要契合。

  一、初创磨合

  从1995年1月《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创刊算起,这本以“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为口号的综合类周刊,迎来了创刊20周年的纪念日。《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杂志,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20年来,《三联生活周刊》成功融合了新闻性与文化性,以知识分子的思想力,以人文视野关注时代变化,陪伴了一批批读者的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初,鉴于国内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的状况,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沈昌文敏感且颇有远见地提出恢复邹韬奋先生《生活》杂志的想法,并获得了上级单位的批准。1993年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董秀玉刚刚从香港三联书店的领导岗位上调回北京,她发现香港的杂志市场非常活跃,一份成功的周刊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还能成为经济上的“印钞机”。董秀玉在香港工作期间便开始调研周刊运作,她用心收集了美国《时代》、德国《明镜》等新闻周刊,学习其办刊方法,甚至细致研究编辑部每天的工作流程。待到1993年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一职时,她已经打定主意要办一份融合“三联”知识分子格调与新闻报道特色的周刊。她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刊号上写道:“韬奋同志从来主张,特殊时代需要提供特殊的精神粮食。这就需要创新,要前进。<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刊,就是我们的再出发。”

  由于三联书店当时没有资金办刊,董秀玉明确提出,引进投资方来合作,但是杂志的编辑权必须牢牢掌握在编辑部手里。这也是国内较早引进投资方的办刊尝试,与其他一些杂志将编辑权交与投资方不同,《三联生活周刊》一直强调杂志的编辑权由三联书店自己独立掌握。1993-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经历了两年多不太稳定的磨合期。一方面,杂志的投资方换了好几任,有些因为政策原因离开,有些则是与编辑部认知和诉求出现差异、矛盾激化而终止合作。如何处理好杂志编辑与经营的关系,也是普遍困扰国内刊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初期曾云集了京城不少媒体大腕,但是如何将文化性与新闻性融合,如何寻找到符合读者需求的独特定位,则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在此期间,初创时期的钱刚先生和杨浪执行副主编等媒体前辈都做出了颇有价值的思考和贡献。尤其杨浪,在艰难的条件下带领团队于1995年1月完成了创刊工作。

  1995年夏,三联书店的潘振平成功引进了投资方,并协助董秀玉管理《三联生活周刊》,日后成为副总编辑。在与投资方合作的过程中,消解来自观念差异、制度限制、利益诉求不同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求同存异,推进了前期合作的顺利进行,使《三联生活周刊》在与数家投资方的几轮合作失败后终于能够步入正轨。任《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副主任、三联书店《爱乐》杂志主编的朱伟,成为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新一任主编。朱伟回忆:那是一个怎样的艰难时代呵!我一直以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模式不可复制,是因为它以极低的成本起步。我们创业时,只有十来台老掉牙、从钱刚时代遗留下来的386电脑,两三部电话机……我们经常一起加班到深夜,到胡同里的小馆子欢聚一下,就算是最大的乐趣了,到凌晨,再各自散去回家。”

  曾是《中国青年报》资深经济记者的方向明,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后成为主笔、副主编,为《三联生活周刊》早期的经济报道做出了不小的贡献。20年后回忆起来,方向明说,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办刊的一个高潮期。当时的办刊热潮出现了三个派别,一是技术派,专业人士办刊,为读者创造需求;一是市场派,根据市场需求来办刊;一是模仿派,参照国外的成熟杂志来办刊。但这三派里都鲜有成功者。《三联生活周刊》早期的定位相对模糊,主编朱伟凭着敏锐的直觉和极强的执行力,带领着大家摸索出来一条独特的路。到了1996年,这份刊物就已经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内容积累

  这时的《三联生活周刊》仍然是半月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刊。就在它作为半月刊已经连续两年盈利时,重新做好负债的准备,从2001年开始从半月刊转为真正的周刊。董秀玉、潘振平和朱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半月刊,直到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都是在对20天前发生的新闻做文化评述,传媒界承认它的思想生产力,却不承认它的快速反应和独家采访能力。确定变周刊,董秀玉的决心最大,她看到国内已有周刊开始兴办,如果《三联生活周刊》不早走半步,很可能错失先机。朱伟记得,董秀玉在韬奋图书中心的咖啡馆对他说:“如果现在不变周刊,以后会越来越被动。”董秀玉的话也鼓荡了朱伟的决心。

  2001年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也推动了周刊的迅速成长。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发生后,“9·11”发生后,《三联生活周刊》只用了大约12小时,就编出了一本《星条旗落下》。紧接着,从《丧钟为谁而鸣》一直到《生化惊栗?》,一共连续做了5期,彻底完成了《三联生活周刊》从半月刊转向周刊的社会认可。

  这时候的《三联生活周刊》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在编辑部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是更多热点新闻的动态及时展现,还是更多静下来的思考与讨论?朱伟认为,对于当时的《三联生活周刊》而言,记者的采访突破能力是第一位的——记者若不能突破到现场,通过独立的采访发现来思考,就可能以观点找材料,以资料做文章,最终难以完成独家有力的叙述,也难以产生真正的影响力。于是周刊迎来了第二个阶段,从2001到2004年以新闻采访为突破点,比如做了一系列重大的贪腐案调查,迎来了自己的积累期。

  三、快速增长

  到了2005年,朱伟感受到了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新闻性周刊的影响——既然互联网降低了新闻消费的台阶,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不能满足于对新闻的消费了,那就一方面加强杂志的厚重性,增加大容量的封面报道,甚至以一本的厚度或连续数期的规模,以操作畅销书的方法完成一些重大选题。另一方面把理财、消费、收藏、旅游、健康、美食,这些实用的内容都增加进周刊,使周刊变得更杂更丰满,满足读者更多样化的选择。自此,2005年以后周刊真正开始步入成熟的第三阶段,又完成了一次从传统新闻周刊向综合性周刊的转型。曾经以国外的新闻周刊为学习对象,最终又突破新闻周刊的操作,《三联生活周刊》找到了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的好方法,独创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之路。对此,朱伟解释说:“杂”与“志”,是主菜与拼盘的关系,“志”一定要足够强,围绕它的“杂”才能被凝聚。要满足这样的条件,既要有一支在关键题材实现上能体现强悍的队伍,又要有一支能体现出趣味、风格各异的队伍。

  强调重大题材的厚重性操作,以独特性和权威性为努力目标。2005年时逢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周刊做了一个“重访历史系列”,累计5期;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做了一个考察文化地理的系列“到西藏去”,累计5期;2008年抗震救灾,累计4期,还有“北京2008奥运专刊”系列,推出9期预热后,又推出5期正式报道;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又再做“重访”系列,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当年进城史的回顾,来叙述60年前那次政权变更;2015年,推出“丝绸之路”系列,累计5期。此外,近几年,针对读者需求,还推出了“世界名校”、“×范儿”、“旅游地理”、“年货”、“茶”、“房子”等年度专刊,深受读者喜爱。

  随着杂志内容的不断丰富,操作样式的多样化,读者培育成果的显现,以及市场氛围的良好,2005年前后,《三联生活周刊》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时任代总经理张伟民在确保对周刊的全力支持外,还对周刊的经营模式做了一些重要的改变。引入更为市场化的操作方式,由朱伟承包周刊的经营,完成利润指标和增长。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周刊的赢利增长,也使得周刊获得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周刊的盈利能力增长,日益成为三联书店的主要赢利单位。

  2010年前后,《三联生活周刊》在较大的发行和利润基数上开始爆发式增长。生活周刊的选题操作和市场推广都有很大提升。这些都得自于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樊希安的全力支持。他很清晰要办好一本杂志该如何保护品牌,如何尊重读者的需求,他充分体恤周刊办刊遭遇的各种艰难,给予主编朱伟极大的信任和独立操作的空间,一旦遇到问题便主动承担责任,成为主编身后可靠的支撑。樊希安非常爱护周刊的记者,关心人才和队伍建设,不仅多次与记者一同工作,还尽其所能为周刊提供宽松的环境,给予周刊人员高于三联书店其他单位的待遇。他一方面提出为周刊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完善了经营承包制,在任职期内完成了周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三联生活周刊》发展历程中几次转型也刚好印证了不同时期期刊市场的变化,传统新闻周刊的市场的确在萎缩,《三联生活周刊》转为综合性周刊的做法,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刊物也真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2005至2009年,《三联生活周刊》连续5年做到了每年广告量增长超过15%、发行量增长超过20%、利润增长超过20%。2010年以后,纯利润每两年增长1000万元,名符其实成了一本大刊。

  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2014年,《三联生活周刊》又一次迎来发展道路上的转型期,路英勇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后,带领《三联生活周刊》开始筹谋未来的发展。他提出,数字化时代到来和新媒体的日益强势并非传统媒体的末路,既存在挑战,更应该看到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如何以更加适应时代特色的立体传播方式打造全媒体赢得机会,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现在,《三联生活周刊》在三联书店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正在积极进取,加快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努力把《三联生活周刊》打造成为更有价值、更有趣味、拥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媒体,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