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届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出席《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新书发布会
9月14日下午,“中国科幻文学新生力量在哪里”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新书媒体见面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第73届雨果奖得主刘慈欣、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见面会。除此之外,以张冉、宝树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小说“后新生代”作家也参与了本次会议。张冉、宝树在刚刚结束的第26届科幻银河奖颁奖大会中,分别凭借《大饥之年》、《人人都爱查尔斯》双双斩获了最佳中篇奖。
最具权威、最有深度的科幻作品年选
《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是由《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2014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
作为科幻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姚海军曾主编科幻图书二百余种,成功品牌包括“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等。而其作为主编、副总编的专业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多年来不仅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等方面做出了大量贡献,还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
而以鼓励原创作品、推进当代文学发展为己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都有出版科幻文学作品的传统。早在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已经先后出版过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等老一辈科幻人的诸多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曾先后出版过以尼尔·盖曼为代表的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和包括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在内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自今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每年选编一本全新的中国科幻小说年度选集,由姚海军主编,以期对中国科幻创作每一年度的整体风貌做一次客观的勾绘和梳理。《2014年中国最佳科幻作品》精选了2014年在传统期刊或电子媒体上所发表的13篇佳作,立志将本书打造成为2014年最具权威、最有深度与广度的科幻作品年选。
《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 姚海军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本年选,一枚中国科幻的醒目足印
《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包含平宗奇《智能型人生》、桂公梓《金陵十二区》、宝树《人人都爱查尔斯》、顾适《死亡流水线》、吴岩《打印一个新地球》、阿缺《我讲我爷爷的故事》、江波《桃源惊梦》、陈梓钧《卡文迪许陷阱》、陈楸帆《造像者》、戴露《医生的冒险》、索何夫《风暴之心》、尹洲《种太阳》、张冉《大饥之年》在内的13篇的中短篇作品。
关于为何选择中短篇小说,姚海军言,“中短篇创作受浮躁风气的影响最小,其中既不乏成熟作家力作,又有新生力量的展现,代表着中国科幻当下最本原的风貌。”而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并不刻意地在小说发表平台间寻找平衡,而是优先考虑小说文本,严格精选2014年年度最佳科幻作品。
作为中国幻想小说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也是中国大陆惟一的科幻小说奖——银河奖,其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所评选的最佳科幻小说奖是对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的进一步肯定。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中,所选作品多为曾屡次获得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诸多优质作家在2014年发表的最新力作,如本次收录的平宗奇、阿缺、陈楸帆等人的作品。而从刚刚结束的第26届银河奖的颁奖结果上也再次证明了本书编选作家作品的精准眼光,最佳中篇奖张冉的《大饥之年》、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最佳短篇奖吴岩的《打印一个新地球》、桂公梓的《金陵十二区》、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以及最佳新人奖索何夫的《风暴之心》均收录其中。
可以说,这本《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无论是从编选原则上,还是从其所选的作家作品来看,都集中反映了2014年科幻作品的集中成果,是中国科幻发展史上的一枚醒目足印。
“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人作品在国内外热销,科幻作品也在逐渐升温,而随着《三体》获得“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但正如刘慈欣所说“中国科幻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近年来一批“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进行突破,努力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可以分为“新生代”和“后新生代”小说群体,其中“新生代”大概是指从1990年到现在,以《科幻世界》这本杂志为主要活跃场所,涌现出来的一批作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星河、杨平、苏学军、凌晨、赵海虹、刘维佳、柳文扬、王晋康、何夕、潘海天、刘慈欣、韩松,等等。而“后新生代”指的是陈楸帆、宝树、江波等一批出生于1980年以后、自幼就有着科幻文学阅读经验的更为年轻的科幻作家群体。
在《2014年中国最佳科幻作品》一书中除了选录了成熟作家吴岩的力作《打印一个新地球》外,更多的是“后新生代”科幻作家新生力量的展现,包括张冉的《大饥之年》、宝树《人人都爱查尔斯》、平宗奇《智能型人生》等。比如《大饥之年》在设定历史的背景下展开了一场科幻大片般紧张刺激的真菌消灭行动,《人人都爱查尔斯》讨论了科学技术提供脑波传递技术的可能性,而《智能型人生》对人的意识可以瞬间传输、躯体可以租借所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探讨。
这些“后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创作在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同时,兼具现实性和思想性,他们多元化的风格、开阔的视野,不仅为科幻文学的创作增加了厚重感,也为中国的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可能性。
“中国科幻文学新生力量在哪里”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新书媒体见面会
中国科幻的现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但是,正如姚海军在《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序言中提到的,“中国科幻的现实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们在短时间内在创作方面完成了西方科幻百年史中各种流派思潮的实验,而自身却因此难以在某一时段内形成一系列的创作主潮”。目前年轻的作家创作队伍的规模仍然有限,与其它类型文学有几万人的创作队伍相比,从事科幻文学作品创作相对活跃的作家不过几十人,而且目前几乎没有人能以此为职业、都是“业余作家”,能创作长篇的更是屈指可数。
而刘慈欣对刚刚获得的“雨果奖”也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认为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彰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存在感”。但是,中国的科幻文学长期以来都是很薄弱、低迷的基础。刘慈欣并不认为凭着一部作品获得一个国际大奖就能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姚海军也指出,在科幻作品产业化方面,美国等国家的利润中心早已从出版转移到了影视、游戏领域,而我们还处在以出版为中心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一方面可以说我们在这个类型上的薄弱,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科幻文学的创作还有更广阔和发展空间。无论如何,中国原创科幻文学的发展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好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2014年中国最佳科幻作品》的出版也为这类作品能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