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专访青年作家陈熹:用心灵创作《飞翔的心》

时间:2015-08-20 07:30   来源:凤凰读书

  7月中旬,《飞翔的心——美籍华人萧镜如传奇》首发式在湖南怀化举行。前美国南康州立大学商学院院长萧镜如出席首发式并揭幕,作者陈熹现场介绍萧镜如教授事迹及创作情况。

  日前,青年作家陈熹在京接受采访,就《飞翔的新——美籍华人萧镜如传奇》畅谈了他的创作体会。

  从萧教授身上看到了弄玉的爱国精神和乡土情节

  记者:作为80后青年作家,你怎么感兴趣创作《飞翔的心》这样一部美籍华人人物传记?

  陈熹:我创作《飞翔的心》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是我在萧老前辈身上看到了浓郁的爱国精神和乡土情结。虽然我和萧前辈有半个世纪之隔,半个地球之隔,但彼此之间一聊到湖南,特别是聊起家乡,相互间就会倍感亲切。萧老前辈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结、念家情怀,一直感染并激励着我潜心创作《飞翔的心》。

  我从萧老前辈身上更是深刻体会到,人这辈子起码有两点不能忘:一个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一个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家和父母,就是人一辈子的本,如果人忘本,和豺狼虎豹有何区别?

  他有着对梦乡的执着追求

  记者:你说你创作《飞翔的心》有两个重要因素,那么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陈熹:我创作《飞翔的心》第二条重要因素,是因为我在萧镜如老前辈身上看到了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其实,我的第一部小说《青春痣》原名应该叫做《追梦人》,讲述的是少年陈思,年少追梦,看不穿千般迷雾,独寻世间真我;天地游走,道不尽酸甜苦辣,只问我心何求?与萧镜如老前辈多次见面聊天以后,我才猛地发觉“年少追梦,看不穿千般迷雾”更像是对肖老前辈半个世纪前追梦的形象概括。

  在那段匆匆的烽火岁月里,懵懂的萧镜如先生执念于读书的梦想,紧随前线部队的大哥走出了湘西老家的雪峰山,岳阳美好而短暂的驻留后他告别了故乡湖南转往山东求学,尔后凭借不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孑然一身从硝烟弥漫的山东逃亡南京,又借蒋介石之子的身份一路向南,跨越海峡辗转宝岛台湾,最后留学美国,学有所成。

  萧教授的优良品质激励我潜心创作

  记者:你刚才谈到创作《飞翔的心》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完成了这部书的创作?

  陈熹:萧教授身上有很多优良品质,是出生在拜金时代的我们这些晚辈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现在无数人生来就一个梦想,那就是梦想长大要有用不尽的钱,想怎么花都花不完的钱,无数家长都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钱”看齐,将来什么职业赚钱就做什么职业,把钱财和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萧老前辈当年也有一个看似这么简单的梦想,那就是读书。同样都是如此简单单纯的梦想,却造就了萧老前辈别样精彩的人生。读书,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改变了萧老前辈的命运,也让怀化多了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是因为萧镜如先生身上具有这么多优良的品质,才让我开始潜心创作《飞翔的心》。《飞翔的心》是一部反映萧镜如先生一生的人物传记,近50万字的作品真实形象地还原了萧镜如先生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生动反映了他跌宕起伏、拼搏奋进的人生命运。并不是每一位成功者从一开始就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尤其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战乱年代。是什么让萧镜如先生收获了一个完满的人生呢?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是对生命、生活的感恩态度!萧镜如先生的成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在于上天给了他生的机会,让他在硝烟炮火中得以逃脱,必然性在于他深知人生要自强不息、要敢于一直追逐梦想、在追逐学问和真理上要不知满足要不畏艰难。同时,本书完美体现了萧镜如先生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之心,萧镜如先生深知:自己出人头地了不算成就,家乡人都过上了好日子,那才是最大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现今作为美籍华人的萧镜如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从祖国大陆独身一人去了宝岛台湾,后在台湾漂泊多年又只身前往美国闯荡,并在美国奋斗成功。如今,当年稚嫩的少年已经成为银发老者,但无论身处何方,萧镜如先生都乡音未改、乡情未变,在祖国改革开放后率先踏上生他养他的故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爱国高于一切 故乡才是根

  记者:你在创作《飞翔的心》的时候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陈熹:我在创作《飞翔的心》这部萧教授的传记时着重突出了爱国高于一切,故乡才是根的重要内容。

  在黔阳芙蓉楼,萧教授吟诵过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来他又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流连忘返,反复思索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山东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进入了山东抗战烈士遗族学校,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山东是礼仪之邦,“生死之交一碗酒”的侠义精神深深地植入他的血脉之中。1949年,17岁的他孤身一人离开祖国大陆去了宝岛台湾,那是他的第三故乡,在那段时期,萧镜如先生努力学习,心中经常充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1961年,崇尚奋斗、崇尚改变的他离开台湾到美国学习工作,从此变成了“外国人”。

  在美国期间,萧镜如先生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变化,并尽一切可能支持祖国发展。在美国社会各界激烈争论是否应该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时,他不仅事前做有关方面的工作,而且在第一时间公开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支持乔治·布什总统作出的决定。后来,他又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两岸的人文交流做了很多牵线搭桥的工作。萧镜如先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奋斗经历告诉读者,“无论身在何方,故乡才是根,无论何时,我都是一个堂堂中国人!”乡情不能忘,爱国高于一切。

  创作突出奋斗改变人生

  记者:你创作《飞翔的心》的时候还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陈熹:奋斗改变人生,梦想就是动力。1932年,萧镜如先生出生在湖南黔阳县(现洪江市),1949年离开祖国大陆在台湾求学谋生,1961年从台湾到美国学习工作。在八十余载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亲身经历了日本侵华的深重苦难、国共内战的滚滚硝烟、宝岛台湾的孤寂无助,大洋彼岸的拼搏奋斗,改革开放的动人故事,21世纪祖国的日新月异,目睹了沧海桑田、人间巨变,他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努力奋斗,只要坚持不懈,任何人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塑造自己的未来。

  历时五载,增删数次,由于传记中涉及部分国家领导人,在通过严格的审查后,这部真实生动反映萧镜如先生一生经历的传记终于在2014年完成,2015年于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萧镜如老前辈这一生还有无数道不尽的故事,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令人感动,他是无数海外爱国华侨的杰出代表,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爱,更加激发我们建设伟大富强的中国的热情和斗志。(本文来源:怀化日报)

  附:陈熹简介

  陈熹,男,靖州人,出生于1987年8月22日,201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读者》、《散文》、《中华文学选刊》上发表了《让阅读中华经典成为习惯》、《人才是一种“热资源”》、《一个人与一本书》、《我是怎样陷入网瘾不可自拔的》、《透过猫的世界》、《回家》等多篇文章,并著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痣》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传记《飞翔的心》。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