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首发

时间:2015-08-17 13:31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 由中国文物学会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捐献文物精品及文物捐献者事迹的大型系列图书——《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出版首发式近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等领导,《全集》总编辑、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彭卿云,执行主编、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刘炜,中国文物学会顾问耿宝昌、李晓东等,文物捐赠者家属、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以及张传綵、楼宇栋、孙洪琦、马思猛、章立凡、郑源等,受捐单位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吉林博物院、吉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首发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物保护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各界纷纷捐献文物,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发掘所得,丰富了馆藏文物规模,壮大了博物馆的藏品规模、品种、结构,为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物学会主编,全国各地受捐博物馆支持、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60卷大型系列图片。它的编辑出版具有特殊意义,是对一代又一代文物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彰和感恩,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指示重要精神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文博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做出的一份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社会各界人士捐献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类文物。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捐献文物三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近两万件,捐献者达七百余人次。中国国家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累计接受社会各界人士捐献古代文物六百三十余人次,涉及文物六万六千余件。大量的捐献文物早已成为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显示了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信任和对其文物保护、展示和研究的嘉许,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博物馆接受捐赠人次最多、规模最大、文物品质最高。在文物捐献者中,有率先垂范的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张伯驹、潘素夫妇,傅增湘、傅忠谟、傅熹年祖孙三代,商承祚、商志(香覃)及子女祖孙三代,有周叔弢、孙瀛洲等著名收藏家、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有郑振铎、周培源,徐悲鸿、廖静文夫妇等艺术科学大家兼党政干部;有路易·艾黎,胡惠春、王华云夫妇,叶义、潘玉良等爱国华侨、华人和国际友好人士,还有普通群众。他们都是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信任,向国家无偿捐献文物,在文物界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影响深远。

  文物是历史发展的物证,由藏宝于民转而藏宝于国,使之得到永久性保存和利用,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无疑是最好的归宿。正如张伯驹先生所说:“东西在我的手里,就是在国家的手里,我怎么能和国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国家,无偿捐献。”他们是真正的收藏历史、收藏时代、收藏文化、收藏学问,是为弘扬民族魂,呵护文化根脉而收藏。他们捐献文物的高风亮节,连同所捐献的文物一起,是国家、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新中国文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流逝,世事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代捐献者已经陆续离世,许多真实的感人事迹逐渐湮没了。即使一些文博工作者对这一时期捐献情况也知之甚少。因此将捐献者的义举懿行记录下来,传之后人,迫在眉睫。正是在这种历史使命感的召唤下,谢辰生等文博界老专家提议,由中国文物学会编辑出版《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这项工作得到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全国各地博物馆以及捐献者家属的大力支持。因此,这不仅是一项泽被后世的重大文化工程,更是一项历史记忆的抢救工程。

  全书以专文介绍捐献者的生平、事迹,载录捐献文物精品的图片,而且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翔实的文字介绍文物的流传经过、捐献中的趣闻轶事、文物的价值和学术地位,并收录了捐献者或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捐献者的生平事迹及所捐献文物的珍贵价值。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之张伯驹/潘素夫妇卷(三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卷(三卷)及郑振铎卷(两卷)率先面世,其他数卷正在紧张编辑中,预计年内将正式出版十五卷。全部出版工作预计在5年内完成。(姚琼)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