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孩子》 王大骐 著 鹭江出版社 出版
近日,资深策划人王志纲之子,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大骐出版了第一部深刻描写“富二代”的书——《财富的孩子》,该书一经面市,便受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7月19日下午,王大骐带新书《财富的孩子》在字里行间举办了以“财富阶层的G点和痛点”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活动由《财经天下》周刊主编、作家李翔主持。王大骐本人现场讲述了“投胎小能手”不为人知的困境;他与李翔,还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雷颐,著名社会学家,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现场就“中国式的传承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现场对谈。
“投胎小能手”无法避及的双刃
“滋养我者,必将毁灭我”,王大骐一直在考虑将这句话纹在身上。
在王志纲六十岁生日时,王大骐借口去香港的一个心智培训班,没有参加寿宴,只寄去的一段视频祝福。王大骐透露给记者,在那之前,父亲曾说如果自己不参加寿宴就断绝父子关系。但王大骐仍旧没有出现。他说,这次缺席几乎故意的,他心里明白,父亲有着想通过这个寿宴,把他一生积累的政商人脉传递给自己的心思。长子的缺席固然使得父亲颇为尴尬,但王志纲看过视频后,却非常感动。在王大骐的新书《财富的孩子》新书分享会上,王大骐首先与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一段视频。
这一段视频的前半部剪辑了多部电影,在外人看来可能略显抽象,但却是许多对父子之间心灵的呼应。视频的最后一段是王大骐朗读的北岛的诗——《给父亲》,王大骐说,这确实是他精心为父亲准备的一份生日礼物。
在现场,王大骐表示《财富的孩子》其实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他首先诵读了书中前言的一段,谈及了一代与二代之间的矛盾与纠葛。他例举了书中“悍马哥”与他女儿的故事。作为富一代的“悍马哥”曾经对女儿说,即使企业交班失败,他也可以重新打下一片天下给她。但是实际上,女儿在企业的危急时刻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财富的一代和二代在传承中和解、共生。但在采访中,王大骐与“悍马哥”曾就父亲与儿子之间能力的对比与关系的亲疏进行过讨论,“悍马哥”也认同二代在超越父亲的过程中往往处于无事可做、无计可施的尴尬状态。
“你们的痛苦哪有我们之前的痛苦痛苦?”雷颐表示,他作为王志纲的同龄人,一直对王志纲与王大骐说过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在读这本书之前,雷颐并不了解二代的痛苦,他提起作者的父亲王志纲曾在十几岁时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白手创业的辛苦,这样的痛苦是现在的二代无法体会的。但在看过这本书后,他第一次意识到了二代这一批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也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而他们的痛苦可能是由于中国现代社会财富迅速膨胀造成的。
事实上,二代和一代所面临的挑战是完全不同的。王大骐表示在采访二代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与二代探讨他们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家族的传承问题。他说:二代们其实很少思考有关人生这样的命题。他们大多逆来顺受接受父亲的安排,沉浸在看不见的痛苦中,又很少反思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而一代企业家如今正面临着高度淘汰的时代,如果二代不接班,不将企业转型,父辈乃至整个家族也将面临淘汰的命运,何来传承?因此,在“实现自我”与“家族传承”之间的挣扎,成为了二代最大的痛点。
李翔主持提起,他与大骐的结识很偶然。虽然这样说可能会让王大骐略感不适,但他自己确实是因为记者的身份,先知道了王大骐的父亲,才进一步了解到王志纲的儿子王大骐。李翔表示他非常赞同王大骐关于他父亲的观点,提及王志纲,李翔也认为他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在看了王大骐的书稿后,他更深入地了解了王大骐这些二代的感受,同时也肯定了探讨有关二代接班这一社会现象的现实意义。
但在问及是否会接班时,王大骐表示自己不会接班。因为父亲的事业是咨询公司,所有的内容和光芒都集中在了父亲身上,父亲的成功源于他的智力以及时代给予的机遇,这些都是无法继承的。但他说起:如果是拍电影,这一个父亲曾经有过的梦想,他倒是有可能继承下来。
中西方财富观的差异:财富是否应该得到传承?
财富是否应该得到传承?在发布会之前,王大骐曾与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探讨这个话题。在西方,财富传承被认为是不利于社会进程的,财富的真正目的是帮助社会配置资源,而非传承。王大骐认为,当财富上升到一定数字时,它便变成了社会的资源,拥有了财富的人,就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但在中国,许多人只是单纯地继承了金钱,还没有这一层的意识。
郑也夫说,他不会轻易答应出席一个活动,并表示自己是在通读了《财富的孩子》之后,才决定出席参加这次的分享会。郑也夫认为王大骐写的要比说的更好,他说在读过这本书时,他读出了一点自恋,但每个人都需要一点自恋,这种自恋不必太多,不必到余秋雨的程度。他说,如果现在的商人想要走向高尚,那就要低调一些。参与进复杂的游戏,自己必须要变得复杂,这是作为财富阶层被动的部分。但作为游戏其中者,商人本身也构成了整个游戏,那便是他们主动的一部分。郑也夫表示他并不关心财富的传承,但这一本书讲述了这个小小群体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小小群体的生活,这是这本书的意义,且相较其他写作者而言,王大骐实在自恋不重。
郑也夫认为在这个文化受到涤荡的时代,生活在像王大骐这样的家庭并非幸事。这些富二代其实在为人类做一个实验:我们每个人都有抵御匮乏与贫困的能力,这是从祖先身上继承而来的,但我们人类没有继承到在巨大财富的包围中的适应与抵抗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代从小便生活在极大富裕满足之中,只会失掉正常的情致,缺失普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饮食男女的抵御能力。中国如今是一个缺少约束的社会,缺少传统文化中有关人对于自己的克制,使得二代陷入了无法认清自我的困境。但他提及看到书后,他认为王大骐是二代其中的稀有动物,没有废掉。
王大骐回应郑也夫的观点,表示自己回看自己的书时,也发觉了自己有些自恋,引发现场观众一阵笑声。但他说在描述其他二代的故事时,他会克制。王大骐说到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个关于家风主题的信托基金宴会,而当时在场的二代对此并无强烈的响应。他认为这样的家族是没有文脉的,使得家风的传承变得空洞。
王大骐也曾经思考自己继承的究竟是什么?是家风或者财富?大骐提起,虽然在写书的过程中采访了诸多比他更有财富支配权的二代,但他自认为比那些二代更有优越感。在现代社会,文化人拼命想成为有钱人,而有钱人拼命想成为文化人。
郑也夫认为在现代中国这样的文化沙漠里,经历了多次文化扫荡,现代人想要传承下来祖辈们的作风十分艰难。并鼓励王大骐再写一本书讨论这样传承。
富一代在传承中面临的困难也是一种重塑的过程
李翔提起富一代在财富迅速积累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关于解决与孩子相处的问题,财富的创造者其实非常苦恼,“几乎类似于移民”。
雷颐从历史的角度提及了历史上财富的传承。他说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没有数字的国家,没有办法量化父母传承给孩子的财富。但中国的传统其实很注重家风的建设,尤其有文化的家庭,对子女也有严格的要求。李翔问及像《曾文公家书》这样的作品对社会是否有益?雷颐肯定了这样的文化是值得传承的。
王大骐表示,父亲反思人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家风的建立。许多一代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了自己的事业,出于愧疚的心理,只能不断地给孩子金钱作为保姆。
郑也夫说,曾有一个朋友告诉他:孩子是秩序的天敌。雷颐认同了郑也夫的观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使生活在富裕党总,也要让孩子过有秩序、制约的生活。
王大骐表示,这本书只是很浅薄的一面,许多话题需要更多的碰撞,沟通与交流。他为此与读者见面、开办了自己的公众号,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讨论。
关于财富的痛点和G点可能永远没有清晰的界定,但王大骐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这个社会更好地了解这个群体。因为只有了解才是和谐共处的开始。
内容简介
六个年轻的富二代的真实故事。
他们一边享受着金钱能带来的最好的生活,一边等着继承家族产业。
他们是退休官员的儿子,民营企业家的继承者,港台富豪家族的少年掌门。
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大部分曾在欧美留学。他们对商业和经济的理解,已经远超父辈的当年,他们要为企业和家族的未来承担责任……
如何在众人瞩目之下走好自己的路,演一出精彩纷呈的人生大戏,
对于这些财富的孩子来说,其实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简介
王大骐,笔名悉达多,自由人,修行者,当过5年记者,拍过纪录片和网剧,一直在写作,两年前迷上高尔夫,同时开始心灵修炼。从小随父母四处游历,走遍大半个中国。16岁被寄养到美国家庭后,开始了8年的留学之路。
成年以后,开始以每年一个国家的速度消化着这个世界,印度的神圣,迪拜的浮华,意大利的性情,法国的精奢,新西兰的神秘,日本的极致……生命不息,体验不止。年过30,开始进入新的迷茫期,渴望遇到村上春树30岁棒球划过天空给他的启示,从此开始正常吃喝拉撒,停止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