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王树增《抗日战争》出版 痛心青年误读抗战史

时间:2015-07-03 08:28   来源:凤凰网读书

  凤凰读书讯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这段历史的图书也竞相出版。7月2日,被称作"第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的书在京举行首发式,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刘建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周慧琳等领导出席会议。对这本耗时六年、查阅近千种史料的心血之作,该书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这本书一则是给军事发烧友提供一个较为明晰的读物,更重要的是为青年读者写的,和青年们探论一点精神质量问题,希望他们能就此建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何谓"第一部属于全民族《抗日战争》“?

  王树增:我从不从党派之争来看待这段历史

  《抗日战争》是"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的登顶之作,此前的《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都大获好评,作者因此获得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为什么要选择《抗日战争》作为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王树增毫不讳言:"没有其他理由,就是太难写了,难度太大了。"据了解,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王树增都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

  现场王树增反复提及"民族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他说:"我从不从党派之争来看待这段历史。我们以前对抗战史的研究和表述,很少有人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之上。我想本着对历史负责,也本着对前辈这种精神的弘扬,我想尽可能的靠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这个抗战的历史本来面貌并没有什么难点,我从不认为它是难点。只有一点,你只要把握一点,你就不认为它是难点。这场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阶层、所有的党派,甚至所有的国际力量,还有那些散落在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华侨。这场战争牵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没有这个前提,没有全民族抗战的前提,就不能解释这场战争的结局,也就是我们战胜不了入侵者。如果战胜不了入侵者,历史将会重写,今天我们就不会坐在这儿说这番话,今日的中国也不会是这个中国。"

  战争史的"非虚构"写作,如何平衡文学与真实?

  王树增:我写的不是战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从2006年开始,王树增开始出版《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1911》等大型纪实文学作品。然而,对于"纪实文学",王树增说:"实际上在世界文坛分两大类,就是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称其的战争系列"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范式"。

  对于自己的身份与作品,王树增说:"我还是想跟媒体朋友说一句话,我不是军事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也算不上学者,这个帽子扣不到我头上。我充其量就是一个作家,从事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我宁愿把自己的作品,包括战争系列和近代史系列,如果说写的跟历史相关,实际上我写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非虚构创作是近些年来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将这种写法运用到战争史的书写的,不禁有人会对作者如何在真实叙事和抵达文学的艺术价值之间的平衡产生疑问。

  就此,王树增也谈到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特质的看法:一是非虚构"可以严格地说,连细节都不能虚构。只要这个书中出现一个人,哪怕占一个字,都是不能虚构的,我没权利虚构"。他提到书中哪怕只是出现了一句话的人物,都是有根据的。其次,关于非虚构作品的文学性,"它必须是文学的。我所谓的文学,和一般的战史是不一样的。战史用不着我去写,你凭什么认为你是属于文学类的?我觉得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你把你的视角和笔触对准了那个时代的人"。同时,他提到了非虚构写作最重要的一点:作家个性色彩的历史认知。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