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由历史学人、东方历史评论、搜狐教育和东方出版社主办的"复杂社会与青春文学"文化沙龙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办。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德国汉学家顾彬、著名作家梁鸿、任晓雯与年仅15岁的00后作家朱夏妮,从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出发,以自身的文学体验入手,给出了对于当下复杂社会与青春写作的理解和分析。青春与生命的成长与嬗变,对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时代变化的感知和解读,是写作者尤其是文学写作者永恒的命题。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和精神形态,中国作家尤其是新生代中国作家会有怎样的感知,是否拥有更加充分的自我表达和成长空间?本期文化沙龙以00后朱夏妮的写作为个案,探讨出复杂社会背景下丰富而不同的写作与文化认知。曾经把朱夏妮的诗歌谱曲演唱的耶鲁女孩李思琳现场演唱了她与朱夏妮的合作作品《七月的草原》。
梁鸿:这种绵密、细致的青春记录如同微风慢慢吹
生于2000年的朱夏妮很早就开始了她的写作,新疆的草原与自由空间,是她最初的灵感源泉。十三岁时,她不但已在小学生诗歌节屡获奖项,作品还入选第44届荷兰鹿特丹诗歌节中国诗歌单元,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初二七班》,其中"我想去天上,天上有老师吗?有老师我就不去了"等直指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诗句迅速流传,也让她成为了最年轻的现象级诗人。作为"00后"写作者,她早已完成在国际舞台的精彩亮相。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在中考前夕,她又完成了16万字的纪实性散文体小说《初三七班》。这部82章的小说,主线和背景都取自她自己的初中生活,被评为"中国最现代最青春的文学书写"。对于能在父母的支持下写作,能记录下自己想写的话,朱夏妮认为自己很幸运。
曾获"新概念"作文比赛大奖的青年作家任晓雯认为《初三七班》是一部令人意外的作品,有别于时下青春文学作品夸张、浪漫化的特点,朱夏妮细致、朴实,平静地描写了初中的生活,不乏对教育的反思,对社会极为敏锐的观察,对成年人世界的窥探。而她的诗歌同样元素丰富,有对现实生活的书写,更饱含了她的精神信仰。
梁鸿则以一种诗化的意象,描述她对朱夏妮文字的阅读感受:在最初的震惊以后,这种绵密、细致的青春记录如同微风慢慢吹,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对每一种情感、每一个时刻的体验。梁鸿认为,一个复杂的大时代和社会并不总是波涛汹涌,而是通过每个人的内在社会性来体现的,通过对内在的挖掘,人以生命与宏大社会间构成对话,通过个人对生命极其细微的体验,构筑了我们所处的复杂社会。《初三七班》是一个小说,写得非常随意、散淡、娓娓道来。一个孩子每天经历着什么事情,学校里面初恋朦胧的情怀,非常轻松,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特别的痛苦,包括她写教育制度,没有把它写的跟人之间一定是社会与反社会的关系,也没有反人性这么大的截然对立的界定,反而处理成一个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折射出来教育制度对人的影响。她这样一种比较散文化的写法几乎类似于日记一样,我觉得像一种非常散文化的小说,看起来比较散漫,没有大的情节,但是我觉得也许它本身是一种形态,没有大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特别强的故事性,但是你愿意读下去,非常鲜活的生命感受在里面。
梁鸿认为朱夏妮的语言非常好,写《初二七班》时作者非常小,初中十三、十四岁的样子,她的语言已经是非常好的诗歌的语言,那样的韵律,小说的语言也有诗歌的训练在里面,韵味非常好。这样一个写作的少年让我们年龄大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僵化,因为她有灵性,她有跃动,有能力把她内心的生命的瞬转化成优美的文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可能都需要向她学习,对生命内部的瞬间把它永恒化,通过文学的形式把它固定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