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首发 讲述千年科举那些事儿

时间:2015-05-25 10:35   来源:凤凰网湖南

  2015年5月22日,央视《法律讲堂》栏目文史版新书《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新书首发签售活动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屈子祠举行,相关节目也在央视《法律讲堂》栏目文史版同时热播。本书作者、央视《法律讲堂》资深主讲人、岳麓书院教授李兵坐镇主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总编辑刘海涛、央视《法律讲堂》栏目制片人苏大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凤凰湖南站站长曾雪封、中南大学教授孟泽、知名学者谭伯牛、凤凰湖南执行总编辑柳理、《潇湘晨报》副总编辑龚旭东等嘉宾共聚一堂、现场助阵。知名教育家杨学为、潘懋元,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亦为首发式发来视频贺词。李兵教授为现场众多读者、观众、粉丝现场授课,详解中国千年科举史上那些惊心动魄、扑朔迷离的舞弊大案,并进行了现场签售活动。

  科举制度创立于605年,至1905年停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是全世界存在时间最长的考试制度。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虽然历代统治者制定了防范作弊的各种条规,为科举营造了一个相对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能脱颖而出者实乃凤毛麟角,并且一旦科举及第则可以让读书人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不少考生为了能早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不惜铤而走险,以各种方式舞弊。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统治者为维护科举的公正与公平则严厉打击科举舞弊者,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演的一起起科场舞弊案真可谓是惊心动魄。

  【嘉宾观点】

  龚旭东:科举是对文官们的训练、培养

  这本书以非常感性的方式让我们的科举史的研究有了一个往前推进、不断向普通读者拓展的工作。科场学的研究已经极大地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于科举的看法、认识,人们已经意识到科举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方面,学术界早已为它平反,但是这一成果很少向普通读者、老百姓宣传,所以大部分老百姓还不清楚科举的成果。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用感性的、通俗又有学术含量的方式向读者推介。

  我觉得中国传统科举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制度,它更是一个对未来文官们的思维方式、规矩仪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以及“戴着镣铐跳舞”而表达自己个性的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科举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是在培养人才。

  孟泽:如果在要命的考试制度里循环,我们将永世不得脱身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深入骨髓的东西,考试行为本身联系着国家政策,联系着中国社会,精英社会、也联系着普罗大众小百姓的生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科学考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口径。

  我觉得无论怎么说中国古代的科举一定是一个特殊的机构下面产生的东西,为什么科举考试变得这么要命、这么事关重大呢?就是因为国家对整个社会资源垄断性的占有有关。我们对社会应该有一个新的期许,这个社会应该从财产所有的基础上更多的拥有多元性,就是社会更多具有一种可能走向民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财产上区别于传统社会的资源的分配,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考试才不会成为唯一的、要命的事情。

  研究科举考试对于中国历史研究重要,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科举考试看做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如果还是在这样一种要命的考试制度里面循环着,就意味着我们永世不得脱身。

  黄耀红:透过科举舞弊看到了人性的黑洞

  从科举的进步意义上来讲,一千多年以来,它是国家的一个顶层设计、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使人才的选拔突破了门户、血缘、地域很多因素,它朝向了思想、能力、素养、才能等等很多要素,它的积极意义肯定是有的。

  但是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们知道科举的制度对于课程的凝固、对于一代又一代青年视野的拘谨,对于人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用考试制度让一代又一代青年扑伏在考试上,让他们越来越看不到世界、看不到宇宙,看不到这个世界奇妙的想象力。当我们扑伏在考试上,其实世界上很多门和窗都关闭了。科举制度的终结也是有道理的。

  我想从这本书里看到什么呢?《血榜》让我们透过科举考试看到了人性的黑洞。实际上只要是一个人,参加这么一场对人生影响重大的考试,他就会有投机、冒险的心理,人性其实是有黑洞、有暗区的。那我们就要在以后的制度设计上如何回避人性的这种黑洞、暗区。

  这本书被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出版,我觉得是一个预言,我们进行民主制度与法制制度的建设,实际也回避不了人性的本身。民主制度除了公民的民意表达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权力的制衡。人性总是比制度要复杂,我们要做一个最不坏的制度,就必须深刻研究人性,直面自身。我想从《血榜》里看到更多的人的复杂性,看到一个国家顶层设计上的复杂性。

  谭伯牛:若没有科举,传统中国将是另一个样子

  科举真正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科举,那么传统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传统中国有几根支柱的话,科举绝对要算一根。没有这根柱子,“大厦”就会垮掉。

  从我个人理解,科举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意识形态传播一个很好的系统,对于民众来说,对于除了皇帝以外的人来说,它是唯一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阶层流动的方式,你要进入主流社会、上流社会,你就去考试,如果考试通不过的话,就算是宰相之家也保不过两代。湘军有几个头目也是经过科举出身的。

  我认为科举考试也是思维、逻辑文字的训练。一个年轻人在青年时代,无论是考八股文还是现在高考的教材,我觉得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训练。

  今天讲的舞弊,我觉得切入点很好。现在对于高考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大,我觉得那是因为高考达不到产生阶层流动的效果了,现在读个大学你不能保证进入主流社会,现代国家有很多别的出路让你进入上流社会,而以前国家垄断了社会资源,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士”,才能成为精英人才。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