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泰勒·考恩《大停滞?》出版 揭秘经济大停滞真凶

时间:2015-04-23 08:15   来源:凤凰网读书

  近日,西方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被誉为“下一个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泰勒 考恩的畅销之作《大停滞》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这本全书仅仅五万字的经济学著作,2011年出版后,两度荣登亚马逊畅销榜,并在经济学界和知识界掀起轩然大波,《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撰稿人戴维 布鲁克斯称它为“年度最受争议之作”。泰勒 考恩也凭借此作荣获多项殊荣,《彭博商业周刊》将其评选为“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外交政策》杂志则评选其为全球顶尖的100位思想家之一。《经济学人》的调查显示,他是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则称,泰勒 考恩会是下一个托马斯 弗里德曼。中国著名科技作者、现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涂子沛先生对此书也是极为推崇,他认为此书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无论是从科技的角度而言,还是从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而言,都值得借鉴和思考。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一部仅仅五万字的小书如此引人注目?

  一、经济大停滞?科技大停滞!

  考恩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读者——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对经济状况略知一二的读者——大为咋舌的观点:美国的经济已经陷入停滞,通胀低、失业率高,房价低迷,股票回报率低。但这不是源于众所周知的金融危机,而是自1973年以来,经济就已进入了增长乏力的阶段。过去的高速发展已经耗尽了已有的生产力,1970年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停滞是导致今天经济大停滞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要想摆脱经济停滞的泥沼,最重要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速度!泰勒 考恩说,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周期性的经济动荡,而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技创新的停滞。他认为:停滞,并不只是一场金融危机,而是一代人的偷懒与不思进取,我们这一时代坐拥18世纪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成果,却没有创造出同样的创新成绩。

  考恩指出,美国的高速发展,源于过去300年来一直处在物质财富唾手可得的状态中。至少从17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就享用了无数“低垂的果实”,考恩将其总结为三种:土地——大片闲置的土地、人口——大量的移民劳动者和聪明但未受教育的孩子、科技——强大的新科技。然而过去的40年间,这些低垂的果实已经开始消失。而对于我们时代引以为傲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考恩却说,与电力这样的发明不同,互联网并未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也没有进入“生产”领域,没有出现在经济的创收部门。互联网的大部分价值依然只停留在个人乐趣层面,没有出现在生产力的数据上,这个我们时代技术进步最为巨大的领域,还没有创造出多少利润。

  二、中国会否大停滞?危言耸听还是高瞻远瞩?

  那么,对于连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谈“停滞”一词,是否太过遥远,根本毫不相干?考恩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曾经如此论述:“那时(20世纪初叶)的美国和如今的中国非常相像。当时的美国有着快速的经济增长、乐观进取的态度、敢于为前进承担风险的意愿、更活跃的向上阶层流动性、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对基建的推崇和对未来前景的无限信念。”考恩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用美国的事实警醒着中国,并对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做出了小小的预测——中国会有一天要面临和美国一样的停滞吗?很有可能!”

  如果考恩的担心是正确的,那么,我们需要如何面对?不止是美国,更包括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

  这个问题考恩的书中并没有明确答案,但经济与科技界人士显然已经颇为关注。

  本书导读人涂子沛先生长期致力于研究科技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就在本书的导读中对考恩的两大观点作出了自己的回应。他认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有一个周期,是一个必然规律。美国作为科技起步较早、如今最发达的国家,最早遭遇停滞,并不奇怪。但是这场“停滞”在近两年来已经进入尾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创新大潮正奔涌而来。考恩所说的个人乐趣收益层面的“人人相联”的互联网,正在向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物物相联”迈进,即通过万物相联,渗透进各个产业。这就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这将极大改善和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效率,拉动GDP的增长。

  另外,对于考恩对中国提出的警告,涂子沛从科技的发展角度也有更乐观的想法。考恩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制造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是美国的经济发展曾经经历过的“低垂的果实”,换句话说,中国很有可能有一天要面临和美国一样的技术停滞。但是涂子沛却认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已经突破,这一波创新将是应用层面的创新,即我们要把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在这股创新大潮中,中国会有后发优势,即跨越某些原生创新的不成熟阶段,直接进入新的技术时代。

  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发展,无一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如何用运用科技,达到最先进的生产力,以推动经济——无论是走出泥沼还是创出新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之际,考恩的这部著作,提出了一个极好的话题,值得各界参与讨论!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