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首部学术专著出版发行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内容概要
作者: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 邹磊

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
邹磊,男,1986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讲师、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4—201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分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科学》、《国际观察》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并共同主编《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目前的学术研究兴趣包括“一带一路”战略、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周边外交、中国企业“走出去”等。
从公元前 2 世纪张骞西域凿空到公元 15 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漫长岁月里,穿越广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欧亚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以丝绸贸易而得名、由不同货物、原料、港口、城市、驿站、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结成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信仰之路,此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近代西方兴起之前,这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地缘经济组合和宗教文化纽带。2013 年 9 月,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正式将 “一带一路”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本书旨在从历史和比较的视野中系统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历史条件、现实考量、理想图景,以及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具体举措、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研究视角:历史与比较
作为新时期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对“一带一路”的考察至少存在着两个参照系。一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纵向比较,二是与中国—中东“现代丝绸之路”的横向比较。相应的,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性和战略性?更为具体地,本书重点关注讨论了以下三个相互交织的问题:
首先,相较于古代丝绸之路,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延续和时代特征,尤其是在地缘、贸易和宗教等关键方面体现出怎样的古今异同?
其次,相较于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之间“自发”兴起的所谓“新丝绸之路”或“现代丝绸之路”,如何理解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性,尤其是其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谋划?
第三,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谋划,如何理解中国即将或正在实施的建设举措,对于在此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现实或潜在的风险应该如何评估与因应?
研究思路上,首先,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三大核心问题(地缘、贸易与宗教)的再思考,获取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视野。其次,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现代丝绸之路”的深入剖析,获取理解“一带一路”的当代参照。第三,在与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东“现代丝绸之路”的双重比较视野中,深入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