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毕飞宇九卷本《文集》出版 与娄烨对谈文学创作

时间:2015-01-06 08:32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毕飞宇九卷本《文集》出版 与娄烨对谈文学创作

  活动现场照片

  2015年1月4日,“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毕飞宇文集、新作读者见面会在京举行。著名作家毕飞宇现身涵芬楼书店,与评论家李敬泽、导演娄烨、学者张莉和媒体、读者朋友们共话文学阅读与创作。

  毕飞宇是当代文坛极有分量的作家,然而,他却不以高产著名,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文学创作的毕飞宇,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所有的小说文字就静静地躺在我们今天出版的九卷本的《毕飞宇文集》中。毕飞宇在当代文坛的分量,就来自于这文集中每一本作品的分量。是的,毕飞宇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大家捧读,因为它们从创作伊始,就被赋予了坚实的质地。毕飞宇的文学夜空,就是他用文字耐心擦亮的每一部作品点亮的。

  此次出版的九卷本《毕飞宇文集》,收录了毕飞宇1991-2013年创作发表的绝大部分小说,为读者展现了毕飞宇三十多年来小说创作的全貌:《哺乳期的女人》收入1993-199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相爱的日子》收入1998-201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明天遥遥无期》收入1991-199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青衣》收入1996-2000年的中篇小说;《玉米》收入2001-2002年创作的《玉米》《玉秀》《玉秧》,1994年的长篇小说《上海往事》,1998年的长篇小说《那个夏季那个秋天》,2005年的长篇小说《平原》,2008年的长篇小说《推拿》。

  在今天推出《毕飞宇文集》,当然是对毕飞宇创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但仔细翻阅这按照时间序列编排的作品,会发现毕飞宇的整个创作过程与当代文坛的发展和变化有着微妙的同步对应关系。八九十年代独树一帜的先锋文学、历史叙事、到后来的新现实主义回归,以及当下的城市题材的关注,捧读毕飞宇的作品,我们可以一并感受到近三十年来当代文学的每一步调整与转向。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今天推出《毕飞宇文集》,也可以说是为读者推出了当代文坛创造流转的典范文本,为研究者提供了近三十年文学创作的类似编年史的小说文本。而且,毕飞宇的作品,从最初的先锋创作到现今的底层关注,都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较高的水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毕飞宇的创作,是对当代文坛每一次转型的最佳诠释。这也是毕飞宇创作至于当代文学的特殊意义所在,也是我们推出《毕飞宇文集》的深层用意所在。

  本次推出的新作《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是毕飞宇和学者张莉之间的一次关于创作的对谈,主要的内容是通过作家与学者之间的对话,对毕飞宇的创作做一个深层次的梳理和探讨,在这样互相激发的对谈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言辞和思想彼此照亮的美妙时刻,对于喜爱文学享受文字的读者来说,这本对谈录体例的新书无疑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享受。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毕飞宇创作怎样从他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的坚守中一步一步绽放、盛开,同时,也可以从他的阅读积累和思考中,追溯到他巨大文字魅力的根源所在。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毕飞宇用自己的作品,一再地诠释和注解小说创作中作者对于文体、故事、人物、情节的准确把握,甚至是语言的雅俗、叙述的紧舒等等这些微妙的细处,这样细微的分享,无论对于研究他的人还是对创作有期待的人,似乎都可以说,毕飞宇已经悉心领至门前。

  《写满字的空间》是毕飞宇第一部随笔集,是作者对于写作、生活、读书的记叙与思考,为我们展示了紧张的小说创作之外,毕飞宇有趣和闲适的一面。当然就是在这样的散文中,我们也时常会遇见写小说的毕飞宇,因为,即便是在这种较为日常化、生活化的散文随笔中,他也会显露他作为小说家的那种别样的敏感和视角。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折射出毕飞宇文字的一个独特品质,就是始终如一的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坚持和维护。他的文字始终是关注人,关注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的紧张关系,关注人的疼痛,关注这个社会的病痛,这个几乎可以说从五四以来的一个经典命题,毕飞宇在他的创作中,给予了新时期的承担和回应。这正是毕飞宇创作可以一直保持较高水准的原点所在,也是他赢得广泛而经久的尊重和热爱的内因。在当下这个有些喧嚣的社会,文学的创作被市场化的各种因素拉扯得极易走形,这对于真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对于读者阅读品位的培养和提升,都不是有益的。而毕飞宇的创作,就显现出一种挺拔的姿态,这种姿态来自他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和对读者充分的尊重,我们希望作家和读者在毕飞宇的创作中,看到坚守文学的力量,使我们的文学创作和阅读,进入一个更加健康的良性运转体系中来。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