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大众哲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以及中宣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等理论研究宣传部门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出版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主持了首发式及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新大众哲学》的精神内涵、主要特点、时代价值等进行了研讨与座谈。
《新大众哲学》由王伟光教授主编,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全书共分七篇:总论篇、唯物论篇、辩证法篇、认识论篇、历史观篇、价值论篇和人生观篇,每一篇都对应着相关的哲学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解答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人们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20世纪30年代由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可谓经典中的经典。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浅显生动的事例,娓娓道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在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以当年“大众哲学”的方式解释、解答、解决新的时代问题,是实践的新需要、人民的新期求、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因而,《新大众哲学》可谓应运而生。自2010年7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了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大众哲学》的编写任务,王伟光教授担纲主编。课题组成员本着崇高的使命感和极强的理论自觉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时代特点思考和回答各种时代难题和大众疑惑,历经四个春秋的辛苦耕耘,终将研究成果奉献于世。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新大众哲学》努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凸显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时代印记和特征。《新大众哲学》努力回应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认真剖析令人们迷惘、困惑、辨不清是非、找不到理想的追求和前行方向的错误思想,在吸取先进思想文明的基础上,向世人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追寻幸福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新大众哲学》力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涌现出的新经验,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新鲜经验做出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新大众哲学》不仅努力在理论层面上向人们展示哲学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努力向读者阐明“学哲学”之后怎样“用哲学”,实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也正体现在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新大众哲学》尽可能地紧紧抓住最紧迫、最现实的相关实践问题,联系实际进行发挥和引申,力争帮助读者理解特定的哲学理论和方法,明确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新大众哲学》的编写宗旨正是为了让广大群众在新的时代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力图达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合而为一,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它不局限于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不过多讲究专业的哲学学术规范,不追求繁琐严密的抽象哲学论证;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力戒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力求适应大众的新要求,使用平实质朴、生动活泼的表述分析并解疑当代普通大众的思想困惑,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哲学思想基础。
《新大众哲学》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群众密切关注的情况下完成的,体现了党中央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心声。《新大众哲学》的每一个字符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精力。《新大众哲学》的出版,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探索方面的新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年来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方面的进展。我们相信,《新大众哲学》的出版必有益于人们学习、研读、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鼓舞人民大众踊跃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