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著名旅日作家、学者毛丹青携新书《孤岛集》现身北京单向街书店(爱琴海店),与读者分享创作初衷及人生经历。
《孤岛集》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孤岛27年的经历,笔触舒展灵活,用全新的角度以色识人,感悟一段段人生路程上的谈笑,带来双语作家对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该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莫言:“毛丹青这条鱼”
在评价朋友毛丹青的作品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的关于日本的梦境里,一定会有毛丹青这条鱼在游动。”
毛丹青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1999年开始双语写作,旅日的年月已经超过了居住在中国的时间。作为日本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他专攻日本文化论,多年来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
定居日本多年,加上早年做鱼虾生意和游历多国的经历,毛丹青的的作品始终秉持尊重生活的态度,真实平静地描绘人生。在新书分享会上,毛丹青说:“我的文章里一定有人的声音,一定有细小的枝节,是可以看到听到的。”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毛丹青接近真实的方式。
语言的孤岛
谈到为何将新书命名为“孤岛集”,毛丹青说起早年因生活所迫,一度退学跟日本渔民做远洋渔业生意的经历:当时天天说日语,日语对于他来说,就像大海一样,而中文却变成了一座孤岛。也正是因为天天在生活中接触普通的日本民众,随意性比较强,他对日本的观察“尽量恢复了现场的感觉”,“等身大”的视角也随之得以确立。
正如日本学者内田树所说:“毛丹青如草根般的视角积少成多,必定会成为一股势力。”
描画12种普通人,反照自己的人生
在《孤岛集》中,毛丹青用蓝色、紫色、灰色、水色等12种色彩描绘日常生活,从生活细节抽丝剥茧,并且将“动”与“静”结合。“动”写的是在行走中遇到的人物与故事,“静”写的是平时的所想所思。
谈到《孤岛集》用色彩映照人生的写作视角,毛丹青说:“每一个色彩表达一段或是几段经历,目的是从日常的现场出发,描写周边的情景与人物。”
除了通过这些小人物的真实故事感受日本的风土人情,读者还可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重新获得对自己人生的体验和反思。
在分享会现场,毛丹青还为读者展示了《孤岛集》实体书,该书采用小开本精装的装帧形式,与作者洁净淡雅的文风十分契合,为读者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分享会后的提问环节,现场读者热情互动,毛丹青细心地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引导大家从《孤岛集》获得对人生、对日本社会更真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