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东方历史评论共同举办的“古典学在中国”座谈会暨《西方古典学研究》第一辑(13种)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彭小瑜,哲学系吴飞、吴天岳,英语系高峰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晏绍祥、岳秀坤,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美国德堡大学古典学系刘津瑜、浙江大学哲学系徐向东以及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各自对于西方古典学的认识与研究体会。《西方古典学研究》主编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洋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凤珠作为出版社代表出席并致欢迎辞。
会议首先由《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主要著作者晏绍祥教授发言。晏绍祥教授围绕收入《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的两套四本研究专著《古典历史研究史》(上下册)和《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上下卷)谈了自己写作和研究古典学和古典历史的体会:首先,晏绍祥教授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学术研究状况,当时国内学界对西方古典学研究十分薄弱,大学图书馆的资源也十分有限,亟需通过一个学术史的研究来介绍西方古典学研究的成果,这一基本情况就构成写作《古典历史研究史》的动机,希望为有志于古典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学生铺垫一条道路。其次,晏绍祥教授谈了研究古典历史的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研究古典学和古典历史并不一定与我们当下发生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古典民主这一主题,晏绍祥教授认为我们不能将现代民主简单地看作是对古典民主的继承或者改造,现代民主是对应于现代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的,而古典历史的研究其意义更多地在于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古代世界,从而匡正我们当下流行的一些有关古代历史的错误观点。
接下来刘津瑜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写作《罗马史研究入门》的心得体会。刘津瑜教授认为古典学研究很重要的是了解学术史背景,了解前人都做了哪些研究、做到什么程度,避免做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结合自己在国外大学学习和任教授课的经验,刘津瑜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就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启发学生寻找前人不同的解释,以精耕细作的方式,达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平铺直叙。这一教学方法论也反映在《罗马史研究入门》这部研究著作中,构成贯穿作者教学与研究的一条主要思路。最后刘津瑜教授简单谈了自己对罗马历史人物名称的翻译问题的看法。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刘北成教授对如何在中国研究西方古典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希望,就是将西方古典传统化为我们自身文化传统中活的组成部分,在受教育的人那里构成他们知识结构里的天然组成部分,比如说在本科的教育里面,在通识教育里面,将西方古典学的内容变成整体的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另外要吸引更多学生学一点希腊拉丁语。首都博物馆的郭小凌馆长认为在中国做古典学还任重道远,国内做古典学研究的学者还仍是少数,读者也是小众群体,比如他那里的古代史学会研究会大概只有200个会员,所以对于中国古典学研究还需要更多学者参与,北大出版社的这套《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能够并且需要继续出下去,为推动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吴天岳也谈了自己对西方古典学在中国的发展的想法,首先,古典学在西方是有自己严格的规范和方法论的学科,而在中国这一学科尚未建立,就不宜急于讲中国特色的古典学,应该先借鉴西方已经有的成果,并且把他们这样的研究范式引进来。这也体现在这套《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的安排上, 其中不仅仅有著作和翻译,还有一些影印的工具书,为学者提供与西方古典学研究规范一致的研究材料。其次,古典学研究一方面要重视语言训练,这也是古典学(philology)一词的狭义层面,而更重要的在于广义的古典学,比如这套丛书中伯纳德 威廉斯的《羞耻与必然性》,作者不是回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更多的是回到荷马,回到悲剧,回到甚至当时的演说词,从这里面重构希腊人那样一个对于世界人生整体那样一个理解,当然在他这个重构里面也有他自己的现代哲学的背景,那么就使得这样一些古代的材料又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从而进入我们现代的文化生活,这是广义的古典学的特殊意义。
浙江大学的徐向东教授也对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当代意义做了简要说明。西方古典学研究是一个寻根溯源的思想史梳理的工作,在这样一个新的,面临多种多样社会方面的动荡、流变、还有冲突的时代,当我们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可能进行设想的时候,应该更具有一个世界主义或者世界公民的意识,要超越国家的边界,去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而在这过程当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传统的文化遗产,可能对于我们要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都是有帮助的。作为这套丛书编委中唯一一位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学者,薛军在简要说明了自己翻译的列入《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中的《罗马政制史》一书的初衷之后,也谈了古典学研究的意义,不论是更好理解古典学在西方世界的发展源头,还是理解我们对有一些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古典学研究都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也是我们知识宝库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高峰枫也就古典学在中国的发展谈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陈寅恪所说过的话:要忠实地输入西学。什么叫忠实的输入西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就是语言训练,专业学者不要只能看英文翻译,最好能够看希腊文、拉丁文的原文,这个首先是忠实输入西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次,就是对于西方的古典学学术传统,在国内的介绍也应该忠实,就是当我们在引介西方现代研究的时候,应当把我们所引介的流派在西方整个知识界的地位讲清楚,换句话说,有一些在国内被追捧的非常热的一些派别,实际上在西方来看只是一个相对边缘、相对隔绝的一个小的流派。并且引进除了英美以外的包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内的古典学研究成果,做到忠实地引介西方古典学。
最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提出了对古典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的期望,能够形成一个西方古典学研究的群体,一个尽管存在差异但却彼此交流互动的平台,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共同的问题意识上面形成比较良性的争论和差异,形成具有多元性的有活力的群体。而这一期望也正是北大出版社出版《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的意旨和目的,希冀能够为古典学研究者以及对古典学感兴趣的读者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