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老伴朱旭激动落泪
本月16日,筹备两年多的人艺原创大戏《理发馆》发布,这是86岁的宋凤仪执笔的第四个剧本。此次创作她参照了老伴儿朱旭为原型,老爷子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演,但为了圆老伴儿的心愿,还是决定担任《理发馆》的艺术顾问。作为相濡以沫近六十载的老夫妻,朱旭与宋凤仪的恩爱之情在人艺是出了名的。朱旭近来身体不太好,一米八的大个子十分瘦削,走路需要搀扶,宋凤仪采访时开玩笑告诫刚出院的老伴儿“你要听话点儿!”
从前的发布会,都是朱旭老爷子坐在台上当主角,这次无论是新戏还是新书的首发,主角变成了老伴儿。宋凤仪介绍朱旭称“这是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搭档了,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握握手吧。”二人仿佛初次相识握了握手,在场的老友们都会心鼓掌。“祝贺我的老伴,我能在家里起什么作用呢,只能劝她‘行了,行了,坐的时间太长了,起来溜达溜达。’我能做的就是这件事。”朱旭侧过身对宋凤仪幽默地说,“这本书我是在医院里看到的,所以很抱歉没有关心到你。”宋凤仪接着说,“我俩年轻的时候也吵吵闹闹,在矛盾中生活了几十年了。现在都老了,吵不动了。我这个老伴啊,脾气过去可大了!”听到这儿,朱旭赶紧拱手笑着说:“啊那多谢您的包容。”
别人都夸老伴儿的书写得好,朱旭却开始提意见了:“我看了还不怎么满足,有很多她的特色没有出来。”除了支持老伴创作外,老爷子也表达了自己对骆老的怀念之情,说到激动处哽咽了。“我对骆玉笙非常有感情,小时候就喜欢她。那个年头曲艺不擦胭脂不抹粉,就梳个大辫子。大家知道《四世同堂》吧,她录音的时候大乐队都摆好了,请她进来,乐队的同志都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她,因为给电影、电视剧录歌的都是歌星,很漂亮的,结果今天来了一位白毛老太太,个儿也不高。后来她一遍录完,所有乐队的同志站起来为她鼓掌,厉害!她真棒。”说到这儿,朱旭声音颤抖,眼眶通红。
幕后
不写传记写小说
在暮年,86岁的宋凤仪倾注了太多心力要为故友骆玉笙写一本书。宋凤仪回忆,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曲艺爱好者,每有名角云集的演出他都不会错过,总会带她一起去欣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京韵鼓王刘宝全、白云鹏等几位前辈大师都已年趋高龄,将息舞台,此时新秀崛起,小彩舞(骆玉笙)、阎秋霞、孙书筠等涌现在观众面前。“有时我听不懂鼓词中的内容,父亲就会耐心地讲解。日久天长,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对鼓书艺术产生了兴趣,并成为一名鼓书爱好者。”宋凤仪说。
当年,宋凤仪因演出需要,到天津曲艺团体验了一个月的生活。那时她每天都跟在骆老身边,有时随她一早到团里指导年轻演员,有时看她练功,陪她到剧场演出。“闲下来的时候,骆老就给我讲她的故事,她真情实意地带着百分之百的信任,向我坦露自己曾经历过的坎坷生活,她的故事感动着我,作为我创作的动力。”宋凤仪说。
然而这些故事最后没有成为真实的人物传记,而是以虚构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真人真名的传记很难写,我们的生活总是很艰难的,但是在小说中可以实现那种完美。书里面总归有艺术加工和演绎,这是不可避免的。”宋凤仪说,最真实的是骆玉笙年轻时拒绝陪酒,“那个年代戏曲演员很苦啊,要陪吃陪喝陪酒,可是这一切她都拒绝了。”宋凤仪说,“她真的是认认真真在台上演出,清清白白在台下做人,这一点让我们夫妻俩都特别感动。”
宋凤仪告诉记者,这本书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她写成电视剧本,电视剧项目搁浅后许久都没再动过这件事,直到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看到播放琴书表演。“我每个礼拜都能看到骆老太太出现,这就又勾起了我的想法,老太太一直想看我拍出这部电视剧,但是没有等到,我用什么来实现我的诺言呢?想来想去,改小说吧,不是投资小吗?”宋凤仪说。
追忆
老朋友回忆骆玉笙与人艺那些事
现场的海报放着骆玉笙在世时和蓝天野的一张合照,蓝天野回忆:“骆玉笙老师是我从心里非常敬佩的曲艺家,对我特别关心。她有时候到北京来演唱时,因为我怕到后台打搅她,就没去后台。她每一次都问:‘天野来了吗?来了吗?他为什么不到后台?’她还跟我说:你跟我学一段京韵(大鼓)吧。我说我真想学,可是真学不了,因为我这人一张嘴就跑调。”
朱旭依旧记得,骆玉笙“这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奇怪的”,她小时候有一个外号叫“小怪物”,因为她的养父发现她能唱京戏,“她小的时候没有童音,简直像大人的声音,后来在大世界那贴出海报,今天小怪物登台演出”。
骆玉笙与北京人艺的渊源还得从人艺成立之前说起。宋凤仪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的时候,刚从美国圣约翰大学学成归国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来给大家指导发声。曲艺行当很讲究吐字发声,于是请来了曲艺界的魏喜魁、唱京韵大鼓的梁小楼来教他们。“抗美援朝时剧院派周正、张瞳、吴世良等到朝鲜支援前线,那时唱京韵大鼓的‘小彩舞’骆玉笙跟他们是一个团,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后来骆玉笙也常来剧院指导演员发声。”宋凤仪回忆到。记者 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