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黄雀》获得中国移动“和阅读”独家数字首发

时间:2014-07-23 08:31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刚刚上市就热销的“秘密调查师”系列图书《黄雀》和《卧底》,因与商业秘密调查师永城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而引发热议。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过机器人,现为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专业调查师。该书不仅在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均有不俗的表现,同时还被慧眼识珠的中国移动“和阅读”看中。据悉,“秘密调查师”系列之《黄雀》已在中国移动“和阅读”率先独家数字首发,读者只要编辑短信“搜黄雀”发送至10658080,就能抢先下载数字图书进行阅读(或点击链接下载:http://t.cn/Rv6S1Cn)。

  下面,就让作者永城来告诉你,不可不知的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的7件事——

  1、 公私分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往往占据我们最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大部分的信息交流,是在工作时间完成的。尽管这些交流未必和工作相关。公私分明,是确保工作时间不泄露个人隐私的最佳方式。公司的电脑,公司邮箱和电话,这些都只能交流工作相关的事情,不要用于私人用途。不要让你的个人信息流经公司的服务器,那是你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系统。在反欺诈调查中,我们有众多案例,是通过公司的设备和服务器来进行调查的,那里可以找到的各种私人信息,远远超过你的想像。

  2、社交圈落分类管理——除了公私分明之外,自己对自己的社交圈落也应该有所整理。朋友和熟人来自各种不同渠道,背景不同,熟识程度不同,交往目的不同,则带来的社交风险也不同,决不让不同的群落相混杂。陌生的网友和家人密友绝不是一个圈子的人,自然也不该共享有关你的信息。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必须做到清晰分隔。决不让不了解你的人从除你以外的渠道得到更多有关你的信息,更不要让他们通过你自己(的圈和群)得到有关你家人或密友的信息。

  3、知道你在搭谁的“车”——有很多刑事犯罪(比如抢劫和强奸)源自冒然搭乘陌生人的交通工具。而我们的个人信息,其实也在时刻面对同样风险。你的信息正经过哪些中介?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别人开放的热点,未知的服务供应商,这些都有可能是陷阱。要时刻警惕自己的信息正在搭谁的“车”,身份不明或不够可靠的“车”绝对不搭。

  4、不连续给出信息——没有骗子是只知道别人一件事就可以行骗的,骗子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建立相互关联,才能编织出更可信的故事。大部分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多方面信息同时提供给某一个陌生人。但我们往往会忽视:骗子是可以变换身份来套取信息的。也许前一分钟是一个街口送小礼品的推销员,后一分钟就变成有线电视公司的来电。看似毫无联系的陌生人来电,也许都来自同一个源泉。

  5、了解金融、行政和公职机关的职能和程序——骗子常常冒充政府、公职机关、银行或保险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行骗,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些机构的基本职能与办公程序。比如公安机关办案,绝对不会提前打电话通知嫌疑人的。如果你真的是目标,警察或者不让你知道,或者直接出现在你面前,不给你逃跑或通知别人的机会。所以先打电话通知你的人,一定是骗子。

  6、 知己知彼——你了解你自己每天使用的电脑和手机吗?你知道骗子们都能做到什么?高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科技,所以要对比较新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大概不可能的。遇到自己拿不准的,要通过朋友或网络学习。很简单的一个例子,电脑或手机硬盘里被你“删除”的信息,其实有很多是没有被删除的。还有最新的电信欺诈手法,骗子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程控系统冒用公职机构的座机号码的:“这个号码是某某公安局,不信你换个电话打回来!”——技术上能够实现——问题在于,他说了“不信你打回来”,公安局是不会这么说的。

  7、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商业调查师,常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做一件事而不被别人发现。答案很简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调查和反调查,永远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世界并不存在真正和绝对的秘密,对于经验丰富的调查师而言(其实骗子也一样),成效往往取决于两个条件:运气和成本。如果增加后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前者的需求。因此,做个内心踏实的人,首先就是不要做那些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不要参加那些有可能会泄露自己秘密的活动;不要贪图小便宜。

《黄雀》获得中国移动“和阅读”独家数字首发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