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张爱玲与夏志清:史上最难得的一场相知相惜

时间:2014-07-14 13:34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张爱玲与夏志清30余年的往复书简——《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出版。这本书是张爱玲留给世人的最后的文字记录,是她晚年信件的首次曝光。这也是夏志清教授的最后一本书,出完这本书,夏志清先生就去世了。

  张爱玲与夏志清的信笺往来上百封,夏先生表示:“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自一九九七年四月首次发表,距今将近十六年。现终于编集成书。之所以出这个东西,是希望能增进人们对张爱玲的了解,对张爱玲有兴趣的人,从信里能够看出她的奋斗,她的生不逢时。”

  张爱玲早期投稿为何屡受挫败?晚年在美国生活为什么那么穷?窘迫下她的生活资金来源是什么?她晚年为何精神上出现了幻想症?……该书展现了一个世人未曾看到的张爱玲,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人生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浮现。

  这是迄今公之于世的张爱玲信件的集大成者,收录最完整的张爱玲书信手稿,了解张爱玲文学世界及生活侧影的第一手资料。

  张爱玲与夏志清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张爱玲说夏志清是她唯一信任的人,而夏志清则是最懂张爱玲的人。他们的之间的信件,是最真切的身边散文,他们的友谊被世人深深羡慕。张夏之间通信就是这段友谊的见证,他们的通信也见证了「寒嗞嗞」的人间。

  夏志清在书中加入了很多注解说明,当然还有图片,里面还有张爱玲的手稿,比如圣诞卡上的字,所以非常难得。这些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面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是作家,一个是教授、学者,他们之间的交往,也反映出当时文坛的一些状况。

  没有夏志清,就没有张爱玲

  张爱玲,二十岁便惊艳文坛,书写出许多精彩佳作,一生传奇。她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小说家,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时至今日研究张爱玲的风潮从未止息。然而,张爱玲的文学辉煌,却和另一个人密切相关,这个人便是夏志清,可以说没有夏志清就没有张爱玲。假如没有夏志清的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

  夏志清,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他是学界传奇。没有夏志清的评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少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这三个闪亮的名字; 也正由于夏志清的极力推崇,让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只有夏志清最懂张爱玲——“她太苦了!”

  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张爱玲曾说过,夏志清是他唯一信任的人。

  张爱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后逐渐断绝外界联络,张过世之后,与她曾有来往者纷纷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只字都散发出特殊荣宠。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无疑都是小巫见大巫了。信中张爱玲将自己晚年凉薄的一面真情吐露给夏志清,坦率,真实。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苍凉,但只有夏志清最懂得,我们不知晓张爱玲凉薄的一面,但只有夏志清最能理解。

  信中夏志清交代:“张爱玲晚年精神出现幻想症,认为美洲跳蚤到处跟着她,她不断搬家。根本没有家具,拖着一大堆纸袋不断四处搬家,把自己翻了十几年的英译《海上花》手稿搞丢,把赖雅的信和我给她的信也弄丢了。死时家徒四壁,屋里连一张写字台也没有,只有一个旧床垫,她太苦了!”

  一场相知相惜的癫风传奇,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学典藏

  夏志清先生极尽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来所有爱玲寄给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凭其日期先后排出一个次序来。这些信件按时间排列,按发信的地址分成六组:

  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

  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

  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

  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

  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

  通常在每封信后面夏志清会加上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批注和说明,对张迷而言,将更有助于解读张爱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来是学界传奇,他对于张爱玲的关怀溢于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张的体质羸弱来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议张多作运动等。他更勇于发表自己生活的意见,从健康到养生,从文学到爱情,信笔写来,如话家常。我们可以想象张当年读夏信时或莞尔、或感动的反应。两人之间的互动让书信集有了光彩。

  夏老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过:“是我把张爱玲从遗忘中挖掘出来的呀,我是她最信赖的人。”

  可见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他们之间的信件真实、真切的身边散文,让读者没有距离感,仿若自己手捧着信笺,感触当时交流的坦诚天真。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