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关注,并连续列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大型文化工程《竺可桢全集》目前全部出齐。为了充分展示《全集》的出版价值、回顾出版历程的不易,《全集》编辑委员会、国家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4月28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全集》出版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媒体到会,充分研讨《全集》的学术价值和在当前如何弘扬竺可桢先生的“求是”精神。
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特别是在浙江大学掌校13年的艰苦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精神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影响甚大,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他当时的科教救国思想,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竺可桢的爱国情怀和求是精神,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高瞻远瞩,对西部开发问题的殷切关注,对科学精神的不懈倡导,深刻的人文关怀,都是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竺可桢的著述和各类文字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等多达600万字以上。日记虽有散失,但保留下来的总量仍有1300多万字。1979年出版的《竺可桢文集》只收70万字,1984年摘选的《竺可桢日记》约300万字,也只是总量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