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不是出书的人非要出,火鸡下蛋,肯定是怪胎。”78岁的话剧导演林兆华头一回跨界出了本《导演小人书》,他这么形容自己的新书出版。发布会现场,濮存昕、过士行等不少戏剧圈好友来捧场。林兆华自己对出书倒是看得轻巧:“现在我戏都没人看了,还出书呢!我就是自己发点牢骚,瞎说八道。”
林兆华是中国剧坛唯一一个不间断从上世纪80年代排戏至今的“戏痴”,排演过的戏剧作品达八十余部, 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他的年龄。他不仅多产,而且《绝对信号》、《车站》、《三姊妹·等待戈多》、《建筑大师》、《鸟人》等多部作品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
“一个既不善写,又不善说,既无理论框架,又无整体构思的人要出书?不知是什么德行。”林兆华就这么自嘲起来,“那就多写写观点,又不能全说实话,我还想在戏剧圈混几年呢,即使不混,也别招小人。”林兆华还是说了真话,书中,《乱弹琴》一章里他写道:“有人问我,您都七十多了,还愤青哪?我没有啊!不就是说了点儿真话吗?”
作为一个年近八旬却仍有赤子之心的老人,林兆华对自己大半生备受争议的处境既无奈又委屈。“在他们眼里我已是不肖子孙。可有时我想,我也算是老艺术家呀!凭什么就许你们说,不许我也说说呢?”林兆华说,“没有人艺,就没有我林兆华。只不过我不愿意做同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自己说自己是“没规矩”
2012年在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发布会上,林兆华突然宣布解散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引起一片哗然。林兆华对此的解释是“我抽风”。今年四月,“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如约而至,但他却似乎不愿多谈,语气中透着无奈。“请这些大师级的团体要花好多钱,我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如何承担得起?”林兆华说,这次多亏德国的歌德学院提供一部分经费。“我想退出戏剧圈。我这样说过。其实不想退,是心中不满。”林兆华说。
今年的戏剧邀请展中,林兆华和濮存昕再度合作,重排《雷雨》。林兆华为了排这出《雷雨》费了好大劲,“《雷雨》总缠着我”,林兆华不停思考,多年来《雷雨》演出过多种版本,自己将如何出新。“濮哥原来演周萍,我想此戏以周朴园为核心,他赞同,也同意出演。”林兆华说,“曹先生的戏故事性太强,撕破不容易,所以展示人物关系即可,不纠缠细节。我希望这个戏更随意一些,但谈何容易!”
有人说林兆华是戏剧大师,但林兆华说彼得·布鲁克“才是真正的戏剧大师”,这让把彼得·布鲁克的戏剧引入中国成了林兆华一直以来的愿望。1985年,林兆华在法国第一次见到彼得·布鲁克,2000年,林兆华在英国观看了彼得·布鲁克的戏剧《贝克特碎片》,被这部戏的简单和质朴打动。戏后,彼得·布鲁克邀请林兆华到后台闲聊,林兆华提出邀请彼得·布鲁克来中国,七十多岁的林兆华和八十多岁的彼得·布鲁克在后台“拉钩”一拍即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邀请,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如愿成行。”林兆华说。然而彼得·布鲁克真的来了中国,林兆华却又痛心起来:戏的上座率并不高。“才五成左右,远不如时下一些搞笑的戏。他是我请来的,本想叫我们的文化圈、戏剧圈看看真正大师的作品,结果却是这样”,林兆华说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1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标题是:戏剧是什么?到了2012年的戏剧邀请展的主题,他自己回答了:戏剧是游戏。书中,林兆华坚持“自由心态是创作者的灵魂”。“我排戏就是玩儿,还想玩得心跳,别把戏剧弄得那么神圣、庄严、沉重,那是舞台的娱乐。我排戏不那么正儿八经,创作也没那么多理论。你采访我,我讲不出个一二三,可排的过程中也许能出个七八九。所以别总拿学者、专家吓唬人,我希望戏能变成游戏。”林兆华说。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导演,感谢老天爷赐给我一点灵感,我排戏从来没有规矩和理论,也许排的过程当中就把自己给否了。”林兆华说,自己不善说不善写就会排戏,排了一辈子戏,又总被戏剧理论家们批评“没有理论框架”。“我对戏剧没有使命感,我对于中国戏剧的未来从来不思索,我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觉悟思考中国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