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电视制作人、北大才女张曼菱女士的新作《北大回忆》由三联书店旗下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刊行,全国各大书店同步发售。
东方学者季羡林的托孤之作
本书缘起于2007年作者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谈话,谈话中,季先生鼓励她像《浮生六记》那样写一本《北大回忆》,回顾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的北大岁月。
翌年夏日,远在西南的张曼菱收到来自季老的邮件。启开是一页宣纸,墨迹、印章赫然,“北大回忆”四字,连写两遍。张曼菱被深深打动,“他已为我的未竟之作题词了。此嘱有深意,有如托孤。用他自己在纪念邓广铭先生时的观点:这是‘后死者’对先死者必须完成的。先生说:‘应该写,值得回忆。’有他深邃的智慧。这段岁月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
布衣寒窗的校园往事
北大中文系七七、七八级能人辈出,张曼菱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幸而生于布衣之家,幸而以布衣之父为启蒙之师”。1977年恢复高考,她即在云南考得高分,因为当时还有“政审”关,无奈被复旦大学打了“回票”。第二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她再度考场奏凯,高中文科状元。这次政策有了变化,求贤若渴的北大招生老师,把这位才气和脾气都很大的女生,纳入北大帐中。从此,张曼菱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新人生。
在这部二十几万字的散文集,张曼菱从初入北大的“燕园春潮”开始回忆,一直写到她最近几年对西南联大历史的追踪。
书中的她敏而好学,热情灵动,颇得老师同学青睐,也因锋芒毕露,招致周遭的冷眼暗箭;她是1980年北大“民主竞选”运动中唯一参与校园人大代表竞选的女生;她在北大求学期间,就在名刊《当代》上发表风行一时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被改编成电影《青春祭》,“听说那位伊文思先生看过了很惊叹”;她是校园“女神”,追求者众,却不屑作“小女生”;毕业以后,争得“专业作家”名头,远赴新疆采风,几乎留下当新娘;为保存西南联大的“活历史”,她遍访名家,深得联大师生信任,却又与某些部门的陈旧观念发生冲突……昔日风云,如今皆聚集为笔下胜景,在《北大回忆》中一一呈现。
理想熠熠生辉的求学年代
作为刚刚恢复高考后考入北大中文系的七八级学生,张曼菱深情回忆了那个理想熠熠生辉的求学年代。
那个年代学子们每天行色匆匆,“带着大地的泥土,带着豪门的坎坷,带着书香的曲折;有机巧,有朴拙,有潜志,有执着;为了民族的同一个理想而混同,数气相搏,风起云涌……”
上课需要如“打仗”一样抢位子,“教室里坐不下了,就敞着门,大家一直坐到走廊上,挤得汗蒸雾腾。”沿街叫卖“非正式出版物”,学校交代:“如果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不要反抗,也别吵架,到那里就静静地等着,学校会来领你们。”
如今已是著名作家、电视制作人的张曼菱女士回首那段在北京大学求学的时光时,由衷地感受到作为“北大学生”所享有的那份特殊的受保护的自由。“我们得创造一些新鲜的东西来,超前于这个社会,回报于我们的身份。”也正是由于置身于这一高地,她得以在会上与曹禺辩论;致信李泽厚,上来就谈《美的历程》的不足,“就好像他是我的同学似的”。这些先生也给予她温润的回音、赏识与气度。
那个宽容、温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年代铸造了这一批人,也生动地描画了什么叫做“天下己任”、“兼容并包”以及与之相关的“北大精神”。
全面复现特殊时代的师生情谊
北大人常有不羁的思想,也往往对“北大精神”念兹在兹。在以往的“北大回忆”类图书中,这必是重中之重,张曼菱自然也“未能免俗”。在书中,她对“北大精神”的展现,既借助了个人的精彩人生,对得益于和当时北大老师的或深或浅的交往。
和当下大学师生关系的常态迥然不同,历史给了张曼菱们与那个特殊的时代中渴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老师们特殊的亲近,亲近得让后来者们羡慕嫉妒恨,而“北大精神”也在这些亲近中,在长者们的风貌、风度、风骨中展现无遗。那些“隔代亲”的名家——朱光潜、林庚、金克木、王力、朱德熙、季羡林等等,在张曼菱笔下自有熠熠风采,从那些被她称作“守望者”的“中青年学者”——卢甲文、闵开德、谢冕、袁良骏、倪其心、周强、孙玉石、马振芳、金开诚、严家炎、袁行霈——身上,同样可以强烈感受到“精神的魅力”。鼓励学生抛开自己的名作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允许学生去图书馆自学而不必上自己的课,宽容地面对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学生受到政治压力时挺身保护自己的“孩子”,像同龄人一样毫无滞碍地平等交流,在日常交往中自然地“熏染”学生的品格,学生在人生途中需要帮助时无私地伸出温暖的手……
从关于当下大学校园的文字中,或许依然能够零星地看到师生深情,但像张曼菱笔下的种种师生关系景象,那种师长对学生无私的喜爱、期待和推举,似乎很少全面复现了。
作者简介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1998年返回云南,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大”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
主要作品有: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为电影《青春祭》;小说《唱着来唱着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忆录《中国布衣》;评论集《张曼菱评点〈红楼梦〉》;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音像制品《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史话《西南联大行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