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深度腐女子的对话
以下附上作者和一个深度腐女子的对话片段,此刻她已经是大学生,选修心理学。
慕容锦悦 19:13:56
我只能想到森茉莉,会写到她。
某小雨 19:14:56
国内这边接受腐女子的概念,应该大都是由日本漫画来的。
慕容锦悦 19:15:17
嗯!
某小雨 19:15:19
有一个很有名的漫画组合,可以说是大部分的腐女子都会知道的CLAMP组合。
慕容锦悦 19:17:43
我觉得错过了很多东西,呵呵。
某小雨 19:18:02
嗯嗯,她们这个组合的很多作品都有涉及耽美。
某小雨 19:18:11
或者是很隐晦的暧昧感。
慕容锦悦 19:18:29
也就是说,暧昧是很吸引人的。
某小雨 19:18:40
所以至少我第一次接触是她们的作品。大多数女性都接触过,只不过那个年龄没有同性爱的意识。
某小雨 19:19:17
因为她们的作品是很美型的,所以那种暧昧感就更吸引人。
慕容锦悦 19:22:43
嗯,那一定的,当初都是被美好的事物吸引,没有别的想法。
慕容锦悦 19:22:57
哦,那是怎样的过程和感受?
某小雨 19:23:42
因为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美型,而且那会儿写耽美的人写的也都属于比较……嗯……不现实的同性爱的那种。
某小雨 19:23:50
所以没什么反抗就接受了。
慕容锦悦 19:24:07
嗯,能理解。
为什么越禁止追随的人却越多
禁忌总是充满诱惑
虽然腐女子已经是一个较广泛存在的群体,但除了她们自己和她们的朋友之外,一些人群听到要写关于腐女的精神分析后大多是如下反应:
(1)腐女是什么?
(2)惊讶、好奇、纳闷儿。
(3)感叹时代果然不同了,自己真的老了。
(4)虽然不知道,如有机会愿意多了解一些。
(5)嗯,听说过,但了解不深。
(6)我是不是腐女呀?你倒是说说。
(7)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一直觉得费解,等着看你的书吧。
(8)我就是腐女。
(9)你虽然是心理师,但真的了解我们吗?不一定吧!
(10)有人愿意看有关她们的精神分析吗?
每个时代都有当时关注的社会现象和自身发展规律,每个时代也都有正值青春的人,或许腐女也是一种致青春的方式,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拥有的一些特质,一些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现象。
举个例子,你可以随便找个人问他/她在少年时印象最深的课外书或者电视是什么,估计80后十有八九能说出如三毛、琼瑶、金庸、古龙、北岛、汪国真、席慕蓉、海子、顾城、王小波等名字,而90后说出来的估计会是南派三叔、唐家三少,可能还有很多没听说过的名字。
话题回到开始那个调查,类似的调查在网络上也做过,得到的结论是“不知道腐女是什么”和“一点都没有腐女情结”选项的仅占了15.96%和2.75%。而选择“偶尔有些腐”和“骨灰级腐女”的则占了37.54%和43.76%。其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22 岁, 共占了50.45%;22 岁以上的共占了27.41 %;而16 岁以下的共占了22.13%。许多人都是透过网络或书籍杂志了解的耽美文化并成为了腐女, 分别占了33.94%和27.80%,也有的人是通过朋友(16.81%)、动漫展(11.08%)或其他活动(10.37%)成为“腐女”的。可见,“腐女”这一群体在社会中已经普遍存在。
从统计的年龄段看的确和70后、80后没什么关系,有人也许会问,那还生拉活拽这帮完全不在其中的人群干什么?道理很简单,认知之前必先初步了解,让更多人了解腐女群体(更何况,还不是所有腐女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儿,不然就不会有真伪之说。可话说回来,伪又如何,如这世界是多彩的,而非二元,究其真伪太矫情。后面章节还会有真伪的阐述,千万别误会,我们只是给大家一个另外的视角,而不是说伪就怎么了)。
也千万别忽略了这样的人群——腐女子的父母们,他们之中很多显然比70后、80后还靠前。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世界即遥远又熟悉,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秘密”,而这个“秘密”里很多部分是关于性的。除却这个,还有什么能让一个人藏着掖着不能和父母分享的?还有什么能让父母试探性地去询问、寻找蛛丝马迹去印证的?还有什么能让学校和老师举着早恋的大旗到处打压人的基本情感的?
世界上的事情不怕细琢磨,就怕糊里糊涂找错了对象。孩子的出现在夫妻之间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结构,夫妻要尝试体会新关系,在伴侣、孩子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以繁衍为目的之一的婚姻也就正式圆满了。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拥有独立的头脑和行为方式,社会的多元与丰富又为我们提供很多可能,特别随着性懵懂期的到来,随着个性彰显时代的到来。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社会了,互联网、媒体,各种途径的信息涌进来,最先被吸引的一定是孩子,因为但凡新的都是充满诱惑的,更何况那里面有禁忌。
腐女子与非腐的相处之道
靡靡之音曾经是禁忌,画报上穿得少的女人照片当过禁忌,生理卫生课男女分开上本身就是禁忌的代名词,性少数群体此刻还是禁忌,宗教信仰某种程度上也是禁忌……似乎很多事情都不能坦荡荡地说,于是人们会自发地创造出规避主流文化的东西,在它们里面,不同的人寄托不同的需要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