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5500铁杆会员,160万收入。8月,《罗辑思维》推出史上最无厘头的会员方案,罗胖(@罗振宇)却凭借其“魅力人格体”,让“静候佳音”的小伙伴们跌破眼镜,创造半天成功套现160万的成绩,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着实惊呆了。10月,罗胖不再被动地“等包养”,而是公开售卖《罗辑思维》,并打着附赠互联网时代的人生船票大旗,闹市叫卖。
你爱或不爱,她就在那里
罗胖说,开创《罗辑思维》的初衷是抱着“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精神,做您身边的读书人。可这次,他出尔反尔了,《罗辑思维》竟偷偷出书了,这不明摆着,要“报复”那些想一直偷懒、一心等着罗胖来读书的圈子朋友了。
又有童鞋发问了,我是《罗辑思维》的铁粉,每一期视频都看了,还有必要买书吗?这可真问到他了。直到有一天,一位网友将罗胖每一期推介的书刊都截了图,列出个书单,并 @ 了他。有心网友的举动,似乎为出书找到了支持。《罗辑思维》一书基于罗振宇同名脱口秀节目。“我的罗辑思维就是抛弃大众思维的方式,就是村口一老头每天下午两点准点讲故事,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听就来听。”正如罗胖创立《罗辑思维》的初衷,是回归于大众已渐趋遗忘的说书讲故事人传统。《罗辑思维》的出书,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像《论语》、《孟子》等传世经典作品,初衷不是为了出书而出书,只是被喜欢读书的有心人给看中了,对其进行梳理、考证,付梓印刷,传播分享。
《罗辑思维》的内容特点是“有种、有趣、有料”,谈及为什么被它吸引,网友则更喜欢用更接地气、非理性的三个字去概括,那便是“被戳中!” 比如“末日启示:向死而生”戳中的是末日威胁下渴望改变,对自我、人生不满的奋斗心理;“夹缝中的‘80后’”戳中的是80后充满迷茫不安、看不清未来的现实处境;“房产税和地沟油”戳中的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却似乎永难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成名的代价”是给一心想出名,冲昏了头的人当头一喝,让其看清问题的两面性……
互联网时代要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而刨除了罗胖憨笑可掬、生动多变的语言表情,回归到不那么有表现力的文字与插图的《罗辑思维》,似乎不如作为脱口秀节目的《罗辑思维》充满体验式的感性。而在阅读的体验中会发现,你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依旧被戳中,诚服于她立足时代而超越时代的情怀。
你爱或不爱,她就在那里。你读或不读它,它就在这里。
罗胖式“U盘化生存”,互联网时代的人生船票
试图为罗振宇加上身份标签。资深媒体人?毕竟他曾是央视《对话》、《经济与法》等栏目制片人。主持人?毕竟他曾担任《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人?毕竟他曾任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腾讯、京东商城等一线互联网公司品牌总顾问。自媒体人?毕竟他打造了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而他之所以能如鱼得水般地游走于各领域,得归于他自我总结的“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就业or考研?他看到了未来电视产业蓬勃向上的前景,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转战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三年CCTV《对话》、《经济与法》等制片人,他看到组织身份的局限,离开了央视;三年自由职业者,以自由人身份加入《中国经营者》、第一财经频道;三年后的2012年底,他开创自媒体《罗辑思维》,面对社会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机遇,他选择赌上一把。
站到趋势中去,成为“U盘化生存”的自由人。“我不关心真理,只关心趋势。二十年前,工厂是最安定的,二十年后,你为自己选择的工厂路苦果就是下岗。一代一代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自以为最安全的路,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安插了无可估量的风险!” 6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大讲坛上,罗振宇与学子们分享道。
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转折点上,历史一定会把绝大数人抛弃到前一个时代里,只有一少部分人会穿越到下一个时代,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开创者。“那些只想谋安定的人,极有可能就成为了社会转型下挤压出来的第一代人。大家都知道两百年前工业革命下被压榨的那一代工人有多么不幸,今昔忆往,谋定后动才是良策。”小人物的时代就要开始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人物都有明天,在面对“时代洪水”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需要一张诺亚方舟的思想船票,其实《罗辑思维》就是这样的一张船票,告诉你什么是下一个时代——互联网时代,告诉你怎么去迎接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