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读者等待了近四十年的殿堂级经典——《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中文版全国唯一独家授权,首次完整翻译,震撼上市!
它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起影响整个世界,激励无数年轻人,销售过1000万册的经典励志读物,西方大中小学的课外必读书目,李开复、毕淑敏、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致鼎力推荐!
史怀哲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1913年他来到灾难深重的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开始从事医疗援助工作50年,直至去世,被誉为“非洲圣人”,他的名字也几乎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1915年他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195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历史上首位最无争议诺贝尔和平奖奖得主,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推崇。
他亲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间各色的痛苦颠沛、压迫折磨和冷酷杀戮,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如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个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翻开本书,史怀哲不仅细述了个人的生活历程、思想与道德流脉的追忆,也有对伦理与文化关系的论述,对道德真谛的阐释,字里行间流淌着他的哲学洞见与宗教悲悯。自传中结合了告白、叙事、探险与哲学思索,让这个身兼神学家、音乐家、科学家与传教士医师的传奇故事,即使在我们这个犬儒的年代,也依然发人深省。
书中开宗明义便说这是个“人性精神已然殒落”的时代,因为无论是科学、科技或权力,全都逸离了伦理的标准。于是史怀哲执着地讨论原始基督教的精神与历史上的耶稣;对巴哈的热爱(声音的诗人与画家);对重建老教堂管风琴的期望。然而对当代读者来说,最让人感动的篇章应属揉合了神秘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是史怀哲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中发展出来的伦理学,他称之为“对生命的尊重”。
在这个逐渐失去珍贵价值的时代,在困境与抉择的当下,让我们与史怀哲一起,开始生命的思索,追寻人生的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