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的“翻译家遭遇书黑”事件并没有让青年翻译家李继宏就此却步,到今年5月,有李继宏翻译的《小王子》已经荣登当当网“小王子”搜索目录下的第一名。8月18日,李继宏携其年内的第五本译著《瓦尔登湖》亮相上海书展。
带你走进名著的世界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书中提及的动物和植物多达上千种,读起来却不像普通博物志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此次李继宏的活动区就被布置成了有多种植物元素的封闭空间,意在让到场的读者感受到梭罗彼时的写作环境。
长篇导读助你真正读懂《瓦尔登湖》
和之前的李继宏版世界名著一样,《瓦尔登湖》也有长达一万是多字的导读:详细介绍了作者梭罗的生平和当时的写作环境,更有《瓦尔登湖》在不同时期得到的不同待遇--从一本仅几百册销量的图书到与圣经同时入选"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的全过程。
李继宏在与读者分享翻译过程时提到,"我在《瓦尔登湖》的导读分析这本书刚出版时不太受欢迎的原因,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总而言之,这本书要求读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1860年,全美国只有241所大学,能够顺畅读完《瓦尔登湖》的人应该说是很少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只是看一下就过去了,但为了弄清楚1860年美国到底有多少所大学,我翻阅了整整两本美国高等教育史的专著。现在打开我翻译的《瓦尔登湖》,你可以看到里面有1083个注释,梭罗在书里面的每一句引文,我都给他找到了出处。哪一段话,曾经出现在他哪一天的日记里,或者哪一篇文章里,我也都在注释里写清楚。"在场观众为其诚恳的翻译态度深深折服。
经典不易读却影响深远
浩如烟海的名著世界里,《瓦尔登湖》曾被网络热议为让人"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之一。在出版方果麦文化传媒发起的关于此书的讨论中,一位名为孑客jack的网友说:"我一直觉得梭罗是美国版的陶渊明,有智慧有勇气。现在的世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混世的小聪明,可往往被一叶障目,忘记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不少人都看到了这点。但是,却缺乏冲破现实的勇气。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永远都会横亘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李继宏在导读中提到:"这位生前寂寞的作家,在身后却拥有众多异代知音:在政治上,他启发了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在社会上,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等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都尊称他为精神导师;在文学上,他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薇拉·凯瑟、马塞尔·普鲁斯特、威廉·巴特勒·叶芝、厄尼斯特·海明威等大西洋两岸的无数作家。"
《瓦尔登湖》的现世意义
很多人说,把《瓦尔登湖》真正带到中国读者面前的人是海子。当年海子离世时,随身携带的四本书里就有梭罗的这本《瓦尔登湖》。自此,中国的读者开始以一种探究的心态阅读这本书。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也许还有同样多的人,他们去澳洲旅游,去西藏朝圣,去欧洲购物,花三千块钱吃一顿饭或者做一次头发,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但生活其实不必如此。这本《瓦尔登湖》能够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现场解读经典何以需要新译
在活动现场,李继宏以《经典何以需要新译》为题展开来40分钟的演讲。话题囊括了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古典文学的多样化内容。李继宏以社会变迁的角度详细解读了为何经典需要重译的道理。
"我们知道现在是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善了文学翻译的生产条件。先前的译者遇到问题不懂,写信去巴黎问,要好几个月才知道答案。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几年前,我翻译过一本社会学著作,叫做《公共人的衰落》,作者担任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术校长;书里面有几个费解的地方,我写电子邮件去问他,第二天就收到他的回信。我有个好朋友是美国人,中文名叫徐穆实,他也是做翻译的,不过是把中国作品翻译成英文。有时候遇到难题,我会向他请教,写邮件给他,最快五分钟就能收到回复。这是通信技术带来的改进。在查找参考资料方面,我们这个时代的优势更大。以前的译者所能依靠的,基本上只有非常少量的文字资料,很多人翻译一本书只是翻译一本书,并不会想到要去看作者的其他作品,就算想到可能也没有条件。"
经典的定义不仅限于文学,李继宏在演讲中还举了一个艺术方面的事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超越了时代,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去认识它们。比如说梵高的《星夜》,这幅画非常著名,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见到过。从前的人知道这是一幅天才杰作,但不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到了上个世纪,有些理论物理学家发现,这幅画原来跟物理学里面的湍流理论有很高的契合度,一个19世纪的画家,预见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进展,这是很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