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冷战:大人物的交易、谍影、谎言与真相

时间:2013-08-13 08:36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书名:冷战——交易 谍影 谎言 真相

  作者: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著 翟强、张静/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

  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 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冷战史学泰斗”,2005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著有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遏制战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长和平》(The Long Peace)、We Now Know、The landscape of History、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George F. Kennan。

  翟强 ,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校区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和专长是中美关系史、冷战史和越南战争史。主要英文学术专著有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2000); The Dragon, the Lion, &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1994)。

  张静,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2007-2008年)。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内容简介: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目录:

  序言 前瞻

  第一章 恐惧的回归

  第二章 死亡艇和救生艇

  第三章 指令社会抗衡自发社会

  第四章 自主的兴起

  第五章 公正的恢复

  第六章 演员

  第七章 希望的胜利

  后记 观后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书摘正文:

  序言 前瞻

  1946年,一个叫艾瑞克 布莱尔(Eric Blair)的43岁英国人,在地球的边缘租了一个房子,他准备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余生。这个房子位于苏格兰一个叫做朱拉(Jura)的小岛的北端,坐落在一条土路的尽头,既不通汽车,也没有电话,更没有电。往南走25英里才能到离这个房子最近的商店,那也是这个小岛上唯一的商店。布莱尔选这么遥远的地方居住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因为最近丧妻而伤心低沉,又身患结核而且不久就开始咳血;他的国家由于军事胜利的代价巨大而摇摇欲坠,而且军事胜利既没有带来安全,也没有带来繁荣,更没有让人们感到自由的生活方式能够延续不断。欧洲正在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整个世界似乎也要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由于原子弹可能被使用,任何一场新的战争都将导致世界的末日来临。最后,他必须完成一部小说的写作。
  小说的书名是《1984》(1984),这个书名是他完成小说的那年1948年的后两位数字颠倒而成。小说于1949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作者署名是布莱尔的笔名乔治 奥威尔。《纽约时报》评论说,有关这部小说的书评"大多是充满钦佩",但是,"在赞扬声中也夹杂着恐怖的惊呼"。1这样的评论是不奇怪的,因为《1984》再现了35年前的世界,当时极权主义到处横行,个人精神被抹杀,法律、伦理、创造力、开诚布公、对历史的诚实都被抹杀,甚至是爱都不容许,除非你是不得不爱那个像斯大林的独裁者——"老大哥"和他的对手们,他们统治着一个永远是处于战争状态的世界。"如果你想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奥威尔笔下的主人公温斯顿 史密斯一边受着又一轮无情的严刑拷打,一边被告知"你就想像一个皮靴永远地踩在一个人脸上"。
  1950年初,奥威尔英年早逝,他死在伦敦一家医院内,而不是他住的那个小岛上。他在临死之前得知,他的小说既感动又惊吓了小说的第一批读者。在那以后,无数的读者以同样的方式,对《1984》作出反应:在二战以后的年代中,《1984》对未来世界的图景作了最震撼人心的描绘。因此,当现实世界的1984年来临时,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将现实世界的1984年和奥威尔所想象的那个1984年进行比较。结果是,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被极权主义统治,但是独裁者控制着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而不是奥威尔预见的三个超级大国,美苏之间的战争危险,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那个看上去永无止境的冲突,即冷战,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结束的迹象,奥威尔还活着时,冷战刚刚开始。
  1984年1月16日晚上,美国总统里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奥威尔过去做电影评论人时认识里根,因为里根曾经是电影演员。里根此时的形象是一个坚定的冷战斗士,但在他的电视演说中,他却为世界的未来描绘了一个不同的图景:

  请大家和我一块假设一下:如果在同一个等待室或因为大雨或风暴躲在同一个避雨处,有一个叫伊凡的男人和一个叫安娅的女人遇到一个叫杰米的男子和一个叫赛莉的女人,语言不同并不能阻止他们互相认识,在这种环境中,他们会去考虑对方政府的不同吗?还是他们会去谈各自的孩子和他们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们甚至会决定在不久的一个晚上他们会一块吃晚饭。他们将向世人表明,老百姓不发动战争。

  里根的讲话令人意外地但却是婉转地向世界建议:人类应该抛弃皮靴、独裁者和战争机器。就是在奥威尔所描绘的1984年,里根的讲话引起了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实现了人们抛弃军靴、独裁者和战争机器的愿望。就在里根演讲以后的一年中,一个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在苏联掌权。六年以后,苏联对半个欧洲的控制崩溃了,几年以后,苏联本身也不复存在了,正是这个国家促使奥威尔当年对未来世界作出那样悲观的预测。
  苏联对东欧控制的终结和苏联自身的解体,并不是因为里根发表了一个演讲或奥威尔写了一本书。本书以对未来的预测为开端,因为对未来的预测揭示希望和恐惧,而历史则决定是希望,还是恐惧,最终获胜。

编辑:马小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