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庵、戴大洪、史航、左凤荣、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丽华(左起)。主办方供图
南都讯 记者邵聪 实习生纪红妍 发自北京 日前,美国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创作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一书由汉唐阳光引进出版。4月6日下午,以“超出人类想象的罪恶:古拉格劳改营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读书沙龙在北京彼岸书店举行。活动现场,该书译者戴大洪、书评人止庵、编剧史航及苏联、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左凤荣等与会嘉宾分享了他们阅读该书的体会。
古拉格:一个词的解读
在《古拉格:一部历史》的序言部分,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写道:“在字面上,‘古拉格’这个词是俄语‘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缩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拉格’一词不仅表示集中营的当局,而且表示苏联的劳动苦役营系统本身:劳动营、惩罚营、刑事犯和政治犯监禁营、妇女营、少儿营、临时难民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古拉格’代表着苏联镇压体系本身,它有一套被囚犯称为‘绞肉机’的程序……”关于古拉格的性质,止庵认为,古拉格不是真的改造地,更像是奥斯维辛,“古拉格不是把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而是把一个人消灭掉。”
书中,阿普尔鲍姆对古拉格进行了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的诞生、扩张到瓦解,再现了劳改营的本质并将其与苏联的历史联系起来。这部70万字的巨著曾获普利策奖等奖项,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苏联研究专家左凤荣表示,该书应放在历史大背景下解读。“苏联伟大成绩的背后有不人道的手段、令人发指的办法。”
与《古拉格群岛》不宜评判高下
谈及该书与索尔仁尼琴的巨著《古拉格群岛》的差异,止庵认为,两本书的视点不大相同,不宜评判高下。“索尔仁尼琴本身是囚犯,是古拉格的一个受害者,他在书中写了一个个案例,惊心动魄。而他写书时古拉格还存在,与历史进程同步进行。”而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写作则站在一个较索尔仁尼琴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全景。
止庵还强调,中译本未作删节,因为“古拉格已经结束了,苏联也结束了,没有之后”。但他随即补充说,阿普尔鲍姆之所以写作此书恰是为了抵抗遗忘。“作者到东欧发现很多人卖关于红军、古拉格的纪念品。纳粹的纪念品是不能够在市场上卖的,为什么关于古拉格的纪念品能卖呢?”阿普尔鲍姆在实地采访中,当地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除了抵触和沉默外,有的当地人表示“为什么不说我们别的?我们是第一个把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该书的译者戴大洪表示,在译《古拉格》的过程中,他切实地体会到书中所蕴含的“力量”。对于这股“力量”,史航给出了形象的解读。他说,根据以往阅读罪恶、恐怖故事的经验,读《古拉格》时,自己一直寻找着“侥幸的机会”。然而当他将“洋葱一层层剥开后”却发现“不存在侥幸,任何侥幸迅速被粉碎……密密麻麻的绝望,没有给你留一个缝隙。”在他看来,《古拉格》的重量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