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美国大选日记 房宁 王文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怎么看美国”始终是中国学人的一个弥久常新的课题。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教授和《环球时报》编委王文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微博]出版的《2012美国大选日记》在京发布。
该书是美国驻华使馆2012年邀请我国学者和媒体各一人赴美观摩总统大选活动后,两位作者观察2012年美国大选的日记式思考记录,从中展现出两代学人甚至两代中国人对美国的感受,这种异与同主要在于中国发展给了两代人不同的思考背景,但在2012年,两个人对美国的思考和对中国的信心可以说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正是由于两位作者观察力与描述力的细腻,使本书成为绘制美国相当传神的线条。
在新书发布会上,房宁表示,与另一位作者王文属于两代人,自己是“77级”,上世纪80年代游学美国;王文是80后,是前些年从美国回来的“海归”。这本书正是两代人依不同经历,从不同视角看美国的记录。
对于国人看美国的视角,王文表示,过去看美国的时候总是拿着中国的东西对照着看,好像是凹凸镜一样,有时候凹的时候照到了中国的渺小,凸的时候就照到了中国的伟大。“我希望美国成为我们的平面镜,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有不足就是有不足,有优于美国的地方就是有优于美国的地方,这样我们看美国才能更客观和平静一点。”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写道,在大选的特殊时候观察美国,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了解西方、也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捷径。美国驻华使馆往往很愿意在四年一度的这个时间组织中国学者、媒体人以及各路精英前往美国观摩,这些中国人的眼睛和大脑,大概代表中国文化对美国文明的理解、消化能力,而这样的理解和消化显然越来越复杂,既非简单的膜拜,也非简单的质疑。这类手记的书,通常或者是一双眼睛的“独裁式记录”、或者是多双眼睛的“混乱型记录”,房宁和王文的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是两双眼睛的对照。两人年龄和文化身份在彼此映照下都很鲜明,又都是很有专业能力的记录者,本来就潜含了多元、递进,但由于两人都是中国学人,两人记录的某些共同点也不令人惊讶。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