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套已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该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研发编制,是该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课题承担单位为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尚未进入国家课题体系,没有课程规划与课时配备,也未列入国家实验课程,处于课题式研究、试验阶段。教材发布之后,各地教育局及学校可以自愿申请加入课题,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试用这套教材。
关于传统文化,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是近年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套教材从一定程度上对此有所解答。
目的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完美人格
该教材首次提出,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位于“完美人格教育”。
教材编写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子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则以学文”,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品格为首要教育目的。由于中国现代教育否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放弃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又未建立与现代“公民人格教育”体系,故而中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令人焦虑。他们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可以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传统道德操守,以及深邃哲学思想。
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者认为,儿童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境界等非智力因素将是成功人士的重要基石。而传统文化中,有“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态度”,至于何谓成功,编写者未加以解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泉和原动力,同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高尚精神,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沦丧最有力的救赎工具”,昨日与会的中央教育科学所原副所长滕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志祥不约而同提到这一点。
内容 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
据悉,教材在编制过程中,有一些著名文化学者参加,但因为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们不愿意在教材上加以署名。而一些专业学者,研究成绩虽蔚然有成,考虑到他们与中小学教育存在隔阂,课题组并未将其邀至教材编写过程中,相关负责人称:“经典研究与将经典开发为学校课程,是两回事”。在该教材致谢页中,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亦在其列。
记者在该套教材的目录及其附加的教学模块表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搭配,比如一年级以《弟子规》为核心,附以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教材研发者认为传统历法与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增强社会认同感与凝聚力,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二年级以《三字经》为核心,附以中医与儿童保健,强调从儿童保健的角度,按春夏秋冬顺序,从日常的饮食中让孩子们了解传统中医。而以《大学·中庸》及《道德经》为核心的高年级课程,则附以瓷文化、玉文化以及传统曲艺的欣赏。编写者在对课程体系的诠释中,皆对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加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