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已占到当年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1.46万亿元的近10%,位居行业第三,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分别为512.9亿元、367.34亿元和428.5亿元。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7月19日召开的2012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发布的数字,从我国提出“数字出版”概念,至今已逾7年,数字出版产业由“小学生”成长为“大学生”,但同时孙寿山表示,数字出版还面临产品形态单一,核心技术相对落后,国外企业大举扩张等多项挑战。
集群化效应初显
孙寿山认为,集群化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早期单个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到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再到集群化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我国数字出版完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三级跨越。
2011年,天津、湖北、广东、陕西、江苏5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获得批准,加上之前的上海张江、杭州、重庆、湖南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达到9家。2011年,这9家基地共实现营业收入419.71亿元,占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30.5%,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全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基本完成整体基础布局。
各个基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渐明晰,如上海张江的网络游戏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江苏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和电子(纸)阅读器等等,各地数字出版的优势领域已经基本形成。
扶持政策或密集出台
孙寿山指出,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闻出版总署将加快数字出版法规建设,并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将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网络出版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抓紧制定发布《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和《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此外,新闻出版总署还将继续实施国家级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已经启动或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前期工作。
由于数字出版横跨多行业,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动传统出版单位、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在出版内容、产业链盈利模式、版权保护、数字出版标准等方面加强合作,处理好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诉求,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谋求行业共赢发展。孙寿山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已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分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出版方和内容提供方将获得不低于60%的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