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精装细校:曹可凡《悲欢自酬》再版

时间:2012-05-25 08:35   来源:新浪读书

  曹可凡

  《悲欢自酬》 曹可凡/著

  去岁,一本《悲欢自酬》让上海书展的读者了解到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台上光鲜风采之余深藏的文心雅意。

  而今,《悲欢自酬》经“文坛啄木鸟”金文明精修细校,重又回到读者视野,既存艺坛趣事,亦补画史之遗。

  日前,曹可凡作客“海上博雅讲坛”,在上海古籍书店,与金文明、陈子善、淳子、陈蓉等相与“悲欢自酬”,共说往事依稀。

  八九年陆续成篇

  明星出书多谈荧幕生涯、生活琐事,而执主持界牛耳多年的曹可凡此番另辟蹊径,独独在传统文化中,以神思相属与忘年之交纵横交织,勾勒出一幅艺坛趣事及海上闻人的浮世绘。他告诉记者:“包括写传记什么的,我觉得自己还不到那个火候,生活中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写。但是因为我从20多岁开始跟很多的文化大师有过一些近距离的接触,他们的所言所行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教益。因为他们的关系,我对传统文化比如书画、戏曲有了一定的爱好和研究,也有了一些收藏。虽然有的画家我无缘相见,但是因为品味过他们的作品,又自觉别有一番缘分。所以,我就想把听来看来的名家故事,对前辈的看法和研究,用文字方式写下来——很多人说,文字的承载,足以让人生多活一倍。”

  主持人俗务繁忙,时间都无法收归己有,直至2003年非典,曹可凡终于有了差不多半年的空闲时间,那段时间,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古董街闲逛、喝茶、聊天,然后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也因此有感而发,诉诸笔端。陆陆续续拖到2009年,曹可凡嗓子有疾,需做手术,禁声四个月,却也因祸得福,最终促成了他完成这部作品:“我这个人是靠说话为生的,平时又是话痨,最爱做的事就是瞎聊天,不说话的日子怎么过呢?不能光看碟片、看杂志,那要疯掉的!所以,我就在手术之前把想要写的东西列了个提纲,然后把一些相关的资料都搜集好。静养期间,每天在家挑灯夜战,晚上九、十点钟开始写,因为都是手写,写得很慢,也挺享受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的声音。”

  二三事说古道今

  《悲欢自酬》涉及海上画派的著名画家,也包括清末的翁同龢以及北方的傅心畬等。这些画家的作品,曹可凡这些年都有搜集,因为搜集了作品,所以也去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自有感悟良多,他表示,20多年前,自己主持的《诗与画》节目,可能算是成书的源头之一:“当时我还是学医出身,对书画完全是个门外汉,但让我主持《诗与画》这个节目,那怎么办呢?只能是从头开始!所以把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又去通读了一遍,看得也一知半解。好在后来认识了中西绘画的两位大家——程十发先生和陈逸飞先生。发老家里明清的藏画有两百多件,陈老莲、唐伯虎、郑板桥都可以看到真迹,感悟自然与博物馆里远远相望不可同日而语。陈逸飞先生则陪走过许多欧洲美术馆,就其中重要作品亲自为我剖析、解释,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书里写的那些人,都跟我有一些渊源。所谓的渊源,有些人是我认识的,跟他们有交往。还有很大一部分,我是没机会跟他们见面的,比如说翁同龢、齐白石,但是,我似乎也觉得跟他们见面了。因为这些年在市场上搜罗了他们的一些作品,我们中国人讲‘见字如晤’,当我看到他们的画和文字,仿佛也跟他们像老友一样,可以进行心灵的交谈。”

  书中每涉及分合恩怨,有令人敬仰,也有令人惋惜,曹可凡透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张爱玲跟白先勇、吴昌硕跟王一亭、齐白石跟陈师曾,这些都是他们在艺术之间的交流,还有比如说像启功先生跟谢稚柳先生,他们都是大家,一生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但是对某一些事情比如张旭的《古诗四帖》看法不同,这也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还有一些就是文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了,比如陈逸飞跟陈丹青,李政道跟杨振宁,这些都算是比较有名的文化圈里面的恩恩怨怨,我觉得我这样一个小辈不适合下结论,所以只是提供了足够的材料,留待读者品评。还有李敖,他一直很气余光中,所以我去台北采访他的时候,他一个劲说你这个家伙居然采访过余光中,还敢来采访我!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余光中的散文写得非常好。”

  圈内人共赏情怀

  若一以概之,《悲欢自酬》写的皆是“文人情怀”,没有无根据的八卦,也不拘于字词间的技巧,多以冲淡笔法,娓娓道来,偶有评论,也往往是引述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曹可凡在他所热爱的书画、戏剧领域说故事的能力,亦得到了海峡两岸收藏名家的共同赞许:余光中表示,“《悲欢自酬》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作纬,不失温柔敦厚。”而董桥则说,曹可凡书里写到的那些人,“他们的作品我都藏过,都想读,曹先生有缘亲炙,真是可喜”、“他写这本新书的心情我也不陌生:都走过同一条斜阳古道,恭王府里的海棠尽管错过了,片片落叶倒是旧识。”

  余光中、董桥两人的序言,也为曹可凡视若珍宝:“我想请对书画有研究的名家帮我写序,撑撑场面——毕竟我对书画而言只是一个外行。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香港的董桥先生写,因为他是个大收藏家,也是华语文坛的大散文家;第二位也是我非常崇敬的文坛前辈、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我把这些文章也寄给两位前辈看,他们也都非常热情地给我写了序:董桥先生的序来得很快,其实他本人我甚至都没有见过,但我是董桥迷,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我都想买下来,他收的东西我也很喜欢,我也去看过他的那些收藏,所以我跟他属于神交。余光中先生80多岁,已经很少写东西了,他的事情比较多,我对他说,不着急,您什么时候写完,我才出书,最后等了大约一年。”

  至于自己的艺术实践,曹可凡谦曰“眼高手低”,“我看的东西都是太好的东西,怎么都赶不上。但是我还挺喜欢书法的,有时候在家里就瞎写写,但也写不好。我现在让我儿子写书法,我陪他去的时候,也跟他一起练。”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