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鲁彦评传》,是第一部完整介绍、论述王鲁彦生平和创作的学术著作,作者周春英从有写作意向到最终完成评传历经了6年的艰辛。鲁迅曾说过:“(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秉承了“为人生”的艺术风格,既充满诗意盎然的田园风光、醇厚质朴的民俗风情,也揭露了剽悍野蛮的陋俗、残酷的阶级压迫和生活的苦难,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性使之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乡土作家在描绘和批判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的同时又寄寓着对桑梓故园的深深眷恋,体现了挥之不去的浓郁乡愁。王鲁彦乡土小说创作成就卓著,他“对于浙东滨海乡土风情的熟稔,对于其中饶有文学意味与现实意义的内容的开掘,以及他扎实、淳朴的写实手法” 使之成为乡土小说作家的代表,在文坛享有很高声誉。鲁迅评价他是“一代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茅盾评价他是“人生派”作家,“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卓特的面目”。对这样一位作家的生平及其创作进行恰切评述,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纵观全书,有以下特色。
首先,《评传》的脉络清晰。作者将王鲁彦的一生归纳为三个时期:一是初涉社会时期。这时的王鲁彦充满了青年的理想和进取精神,深受鲁迅、爱罗先珂及“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影响,以人道主义的思想观照社会人生,其作品多写梦幻,直抒胸臆,抒情色彩浓厚,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二是由人道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作品写实风格凸显。三是完全转向现实主义,作家在抗战洪流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作品体现了时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其次,《评传》刻画出了传主丰满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青少年时期的王鲁彦勇敢活泼、聪明伶俐、爱好广泛,会拉琴吹奏,喜爱体育运动,还有娴熟的垂钓技术,曾在两次火灾中奋不顾身帮助别人。成年后的王鲁彦做事认真,爱憎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坚持正义。青年的王鲁彦曾受邀到国民党书报机关任职,但是他坚定地拒绝了。中年的王鲁彦在广西三江中学任教时期,因看不惯教育当局的腐败而向广西教育厅申请免职,从此结束了他多年的教师生涯。尽管当时的他饱受家庭负担和战乱流离之苦,生活十分拮据,但仍然坚持良知与正义。此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抗战的事业中去,抱病创办《文艺杂志》,用饱含爱国热情的作品唤醒民众投身抗日。
此外,全书以大量事实说明王鲁彦为人热诚、交友广泛,与鲁迅、冯雪峰、巴金、艾芜、丰子恺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三,《评传》作者以独到的眼光解读作品,展现其创作风格,探究创作思想的形成根源。从早期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秋夜》《狗》《柚子》;到前中期体现文化批判精神的作品《黄金》《菊英的出嫁》《许不至于吧》;到鼎盛期体现现实主义的作品《乡下》《愤怒的乡村》;一直到后期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我们的喇叭》《千家村》等,层层剥笋,细细辨析,揭示其内涵,剖析其不足,尤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尽量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对于王鲁彦创作思想演变的轨迹也梳理得十分清晰。从剖析早期的王鲁彦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民众愚昧、社会黑暗无力拯救、心中痛苦伤感,只能借助文学作品加以发泄的心态;到中期的王鲁彦对家乡民众的愚昧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以及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反映家乡民众对地主、恶吏的自发反抗;到后期的王鲁彦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思路清晰,视野宏阔。体现了作者对王鲁彦相关研究资料的熟稔,学识的广博,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厚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总之,《王鲁彦评传》刻画了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坎坷勤勉的一生,全面中肯地评价了王鲁彦各个时期的作品,细致地梳理了王鲁彦创作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史实进行了客观辩证,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吴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