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上海格调》展现“东方明珠”的高度

时间:2011-08-09 09:03   来源:凤凰网读书

《上海格调》 胡伟立 淳子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衣、食、住、行、玩为主要线索,介绍上海人的生活格调,兼顾上海的历史与当下。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上海格调·日常生活、上海格调·前世今生、上海格调·他与她、上海格调·未来,正文后附有海派格调哈哈镜,用以读者自测,形式活泼。    
  两位作者熟悉上海格调,文笔优美,气格优雅。其中作者淳子文笔细腻、偏重画面感,胡伟立行文大气、逻辑性强,这两种文风搭配在一起能给读者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上海格调》分为四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格调》、《上海格调的前世今生》、《她与他的上海格调》、《面向未来的上海格调》,分别讲述上海格调的日常体现、渊源、性别因素及发展,如,为何上海有重穿着不重人的风气?上海的契约精神和市民精神从何而来?上海崇洋而不媚外到底是为什么?上海人为何活到老学到老?上海人怎样过“日脚”?上海人该不该讲上海话?上海男人怕老婆的本质是什么?本书还将向读者演示,真正有格调的上海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如何生活和怎样看待生命,并探讨上海格调该如何取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与接受。 
  尽管作者无意高抬教化,指导别人如何“有格调”,但这些从字里行间透漏出来的做派,还是可以为一些向往“上海格调”的人指点迷津的。美国版《格调》的作者福塞尔认为,生活品味是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为什么有的人腰缠万贯却仍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为什么有的人权势嚣张却仍有一副猥琐相?——皆因他们的生活没有品味可言,更遑论格调了。虽说“三代才培养一个贵族”,内在精神的教化、熏陶需要时间,但是,先从细节、从形式做起,“假装你有,直至你真有”也是条可走的路。如果说书中一些文字刺痛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先不要跳脚,请仔细地阅读,细细品味作者的良苦用心。事实上,当你感受到几种不同文化碰撞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痛感,那正是新的文化产生之时。 
  着名的上海史研究专家李天纲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说:“《上海格调》是那种热爱生活,赞美城市,迷恋上海,一唱三叹的咏叹调,调门蛮高的。”但他理解这种看似负面的“高调”。因为相比纽约、巴黎、伦敦,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这样曾经惨痛地被外力剥夺,丧失文化家园,也没有一座城市,有过要改造自己的格调,以配合另一种腔调的历史。他认为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上海保留一些独特的气息,也认为生养于此的上海人、新上海人也需要了解这座城市都有哪些骄人的味道其来有自。 
  上海格调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弥散在大街小巷的每座楼房、每个角落,依赖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上海籍和非上海籍的市民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胡伟立,1937年生于香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约理事,香港作曲家作词家协会(CASH)会员,香港弦乐教师拹会理事,香港艺术家联盟会员,香港电影戏剧总会会员。1958年开始创作并出版音乐作品,其中“农村小调”(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被选为全国音乐学院教材。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於北京艺术师范学院。1960-1986年任教於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在教学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演出活动。

  淳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人。写有散文《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前天》等作品。1993年开始阅读和研究张爱玲,并写作出版了散文体学术专著《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