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李鸿章回忆录》首发

时间:2011-06-14 14: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隔98年,由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及历史小说家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著作的《李鸿章回忆录》被中国书店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已于近日正式发售,该书曾被评为“影响二十世纪西方最伟大的中国人传记”,对于这种评价,海外学者雪珥并不认同,他指出,“《李鸿章回忆录》和《慈禧外传》一样,是历史上最早的伪书,曼尼克思是最伟大的骗子。这本回忆录是曼尼克思在入狱期间闭门造车的结果……虚构作品与历史记载是有根本区别的,但是我发现一些历史研究者已经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了,不能让这种黑色幽默遮蔽后人的眼睛。”

  ■作者曾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回美后在牢房中“创作”出这部回忆录

  《李鸿章回忆录》的作者曼尼克思是一位战地记者,早年曾参加过古巴战争。1900年,他作为美国第九步兵团的一名士兵,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动。据曼尼克思说,他通过李鸿章的仆人王秀才得到了李鸿章珍藏多年的个人资料和日记。曼尼克思受到启发,在1911年回国后,从“李鸿章160万字的资料中”,编辑整理出17万字的《李鸿章回忆录》。此书出版后,曾在美国引起李鸿章热。但不久即引起巨大的争议,此书被认为是伪作,不具备史料价值。但曼尼克思这本书却获得史学以外的肯定,《李鸿章回忆录》至今仍被认为是一本堪称伟大的历史小说。

  2009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雪珥在《国家历史》杂志上撰文详细地讲述了《李鸿章回忆录》的伪造史,雪珥指出,曼尼克思在中国呆了仅仅几个月,而且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兴趣。直到1911年,(距离李鸿章逝世,正好十周年)他因冒用他人名义开支票而锒铛入狱后,才有了动笔的打算。“他请朋友们从夏威夷图书馆(Library of Hawaii)借了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书籍,飞快地读完后,又索借了更多的书,在安宁的牢房中,曼尼克思将自己想象成伟大的东方政治家李鸿章,用李鸿章的口气开始了‘回忆录’的创作。每写完一部分,他就将稿件邮寄给一些报刊。”“回忆录”引起媒体的强烈关注。纽约《太阳报》(SUN)认为,这些李鸿章日记的英文版本,兼备文学性和学术性,是十分珍贵的作品。他们迅速请专家进行了鉴定,确认为真品。《太阳报》迅速为曼尼克思开设了一个专栏进行连载,专栏名为《李鸿章日记:根据中国广东的原始资料编译》。随后,伦敦的《观察家报》(OBSERVER)也为曼尼克思开设了专栏,同时,为其支付了高达1000美元的稿费。

  ■出版方比对发现,曼尼克思的作品大多材料来自他坐牢时借阅的书籍

  而就在这位在押犯春风得意之际,已经出版的《李鸿章回忆录》开始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问题出在书中李鸿章访问欧美的部分。挑战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士顿人杜维德(E.B.Drew)。杜维德在大清海关任职多年,精通中文,李鸿章1896年访问美国期间,杜维德是全程陪同的随行官员。引起杜维德怀疑的,是曼尼克思提出李鸿章在返回中国的前一晚是在旧金山度过的,但问题是,李鸿章在美时,为了表示对美国排华政策的不满,拒绝访问排华严重的美国西部,为此,李鸿章辗转取道加拿大的温哥华登上回国的邮轮,杜维德由此生疑,并对这本书做了细致的勘校,又发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他断言,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是伪造的。

  大洋彼岸的李家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该书做任何公开评论,但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1876-1938)在写给自己的英文教师、原美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总教习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1857-1930)博士的信中却透露,父亲的秘书班子中,从来没有一位“罗伯斯上尉”,而且父亲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无奈之下,《李鸿章回忆录》的出版方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只好用了最笨的一招:将《李鸿章回忆录》与曼尼克思坐牢时借阅的所有书籍进行比对。而结果是,曼尼克思的大作,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那些书籍,但都做了十分巧妙的编辑处理,用李鸿章的口气进行了精心的改写。

  ■一部疯狂的作品令当年美国新闻界蒙羞,却造就了文学史的奇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雪珥指出,“这本书之所以能骗到很多人,是因为该书的语感很好,转成了英文之后的话语非常像李鸿章的口气,即使这是一部小说,它也比任何其他严肃的传记,都更为贴切和传神地写出了李鸿章:一个高尚的、孤独的、无奈的先行者!一位传奇的记者,在美国的大牢中闭门造车,却成为李鸿章的知音,一部疯狂的作品,令美国新闻界蒙羞,却造就了文学史的奇观,在普遍撒谎的年代,一个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谎言,本身就是一页凝重而充满黑色幽默的历史,但我们有义务杜绝这种黑色幽默再次出现在历史研究中。”(冯冰岩)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