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此生未完成》生死路口的生命箴言

时间:2011-06-13 10:57   来源:文化中国

  在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并已是晚期骨转移,在医生痛惜地告知家属她的生命或许只有两年时,于娟,这个年仅30岁、刚刚要揭开生命华彩篇章的复旦大学讲师,用脆弱骨骼支撑的双手,坚强地写下身处生死路口的生命日记。今年4月,与癌症抗争了一年多的于娟,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她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子“土豆”,留下了共同走过十余年生命旅程的丈夫“光头”,留下了惦念她的众多朋友,以及这本本周全面上市的《此生未完成》。

  与亲人、朋友相互扶持的生活点滴,使这部书成为感人的“催泪弹”;笑论癌症骨转移成了“乌骨鸡”,黑色幽默式地谈论自杀话题,使这部书亦成为顽强的“抗癌日记”;仔细分析易导致现代人罹患癌症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惜回忆痛苦的治病受骗经历以提醒病友,又使这部书成为真切的“健康忠告”……本就足够惊痛人心的经历,使于娟的书写自落笔便具有感人的诸多面向,但是,这远不是全部。作者在仿佛“黑暗里于五百米高空走钢丝”的最后日子,不断把目光投向“生”的光明,不断珍宝一样摩挲着“活着的意义”,如一捧温暖的烛光,守护在掌心。当剥离了一切外在的重负与泥泞,以一个纯净的生命本身,思考、直面本质上的何为“活着”时,于娟给出了极为简单,却因其简单而足以警世的生命箴言。

  友人眼中,于娟“目光炯炯、快言快语,举止言谈间天生一股侠气”,这样的一个女子,想必崇尚的生命向度,是广大、自由,不惧变化、挑战,极为相信来源于自我本身的奋斗。上海交大本科毕业,前往挪威留学,获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执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这无疑是现代年轻人奋斗的榜样模板。可爱而有侠气的于娟,病后以她特有的幽默与达观写道:“癌症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别人看来我人生尽毁……刚添爱子,昵唤阿尔法。儿子牙牙学语,本来计划申请哈佛的访问学者,再去生个女儿,名字叫贝塔……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反而癌症以来,除却病痛,自己居然如此容易快乐。倒霉与否从来没有想过。我并没有太多人生尽毁的失落。因为,只有活着,有性命,才能奢谈人生。而我更多地在专心挣扎努力活着,目标如此明确和单一,自然不会太多去想生命的外延。30岁之前的努力更多是因为自己有着太多的欲望和执著,从没有‘只要活着就好’的简单……若天有定数,我过好我的每一天就是。若天不绝我,那么癌症却真是个警钟: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样辛勤地做蚍蜉。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病痛中,于娟这样写,“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表文章,搞课题,虽然对实现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扑上去,不能不说是一个傻子干的傻事。”“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个有侠气的女子,在书中提到了“无畏施”。她说人们看到她的处境,“便会从内心深处泌出一种小巫见大巫的甜,从而觉得自己的苦不算什么”。她说:“我很愿意做无畏施。”身处癌症病痛与生死考验之间,能书写已属不易,笔下伸展出如此境界更是不易,而在书写时竟已希望有惠及世人的“施”,无疑已是善举。更何况,人们从这里并不仅仅读出自己的苦不算什么,在为这个美好生命的才情、善良、坚强、智慧落泪时,所有人也会审视自己的生活本身,看看自己不经意间早已遗漏的——活着的意义。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