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太阳升起:写出一代检察官群体命运

时间:2010-11-29 14:04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中国网·文化中国讯 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廖东明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现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太阳升起》40万字,主要描写出生于“文革”时期一代人的命运,跨度长达30多年。书中讲述了主人公方晓和他的同龄人,他们从小学时代接受革命理想主义教育,到上山下乡接受灵与肉的洗礼,在青春迷茫时又迎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的历程,反映人们对理想化社会的向往。

  这是一部检察官写的关于检察官生活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知青的小说。小说的前四分之三都是在讲述主人公如何在痛苦中寻找欢乐,这样的欢乐是建立在对生活热爱的基础上,建立在多数人的正直善良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上的。书的最后的四分之一则展现了主人公不再有生存之忧后的精神困境。反映了新中国诞生后出生的一代人中一个群体命运的小说,并不像常见的知青小说那样充满痛苦和倾诉,而是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反映了这代人从小的理想、“文革”、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的命运变迁。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正是这部小说的感人之处,也是当下文学创作并不常见的色调。

  正如莫言在序言中所说,这部小说最大的优点是真实。作者并没有卖弄华丽的结构,也没有借着检察官的便利去渲染腐败内幕,而是用一种写日记的真诚、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人也是一代人的成长史。这样的书,不仅对与作者有着同等经历、同时代的读者有用,既便是对现代年轻人,让他们通过此书了解自己的父辈,也是大有裨益的。《太阳升起》时光横跨了从上世纪七十年到本世纪初。故事还在发展,生活还在继续,这代人的成长经验,是独特的,他们不为那些小痛小苦而怨艾,感谢这个巨变着的时代,领略了需要几代人才能领略的东西。

  《太阳升起》耐人寻味的是,其笔触并不在知青进城后戛然而止,也不在知青身份实现转变后画上句点,作者追随知青十年、二十年甚至跨越世纪直到当下,而兴建海南知青纪念园仿若一个桃花源,从梦想照进现实,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这些无疑是别的知青文学力所不及的。

  这部小说一是很真实、很平实,很有“大家”的风度,很多地方表面看来波澜不惊,不动声色,就像叙述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埋藏的潜流,内心的冲撞却非常强烈,东明作为一个业余作家,他在处理这些重大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是让我非常惊讶的,基本做到了“可读、可感、可思”。

  小说通过这些描述来告诉人们,新中国出生、成长的这代人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主人公坚守信仰的不屈不挠,对未来始终充满希望,追求理想的风雨路上,天空以及心中的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

  廖东明,属马,广东高州人。初中毕业就去海南岛的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后病退回城待业,期间打过零工,并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后来进了工厂,干过锻工、电工、钳工,还当过厂里的资料员、计划统计员。恢复高考时曾两度名落孙山,后考上了西南政法学院,此后一直在法学和法律领域内工作和思考。《太阳升起》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现任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太阳照样升起》

莫言

  因为在检察机关工作了十年,所以,读到检察官所写、或者描写检察官生活的小说,总是感到分外亲切。

  《太阳升起》的作者是检察官,与我是同时代人,只不过我在北方他在南国,虽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别,但感受着的时代氛围和政治环境是相同的。他将生长于文革年代的一代人的命运娓娓道来。读着他的故事,就仿佛读着我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方晓的少年时代历经磨难,小学毕业便遭遇文革,失去了正常的求学环境;在自己眼中一向高大、受人尊敬、担任公社书记的父亲被“批斗”致死;母亲被关押审查,他带着妹妹流离失所,遭受亲戚白眼。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里司空见惯,几十年来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写了又写,几近俗滥,但作者并没有让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而是通过对儿童团的下乡三同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方晓下河摸鱼来饱腹等一系列活动的描述,幽默而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欢乐。这样的欢乐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热爱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多数人民的正直善良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上的。

  随后,年仅16岁的方晓在那场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海南建设兵团。然而,方晓和他的同伴对于“革命”的态度,从激情四射的生产劳动,到对前途一片迷惘。一场突如其来的祸患,青梅竹马的陈红为了救方晓,而被团政委强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曾一起携手走过的少年伙伴们终于分道扬镳。这样的成长经历当然也是那个时代里屡见不鲜的,但作者写出了独特的感受,就使得老故事焕发了新光彩。

  因为生活所迫,返回家乡的方晓当上了搬运工,后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进了机械厂。上天终究垂怜这个备受打击仍然满怀理想的青年,高考恢复了。知识的的确改变了老三届人的命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结束后,不同的法律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晓进入了检察院。

  如果说本书的前四分之三,都是在苦痛中寻找欢乐,那么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却是不再有生存之忧后的精神困境。曾经一起在海南的知青伙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站在了方晓的对立面上。一边是坚守的法律原则和理想,一边是兄弟情谊,方晓该何去何从?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时代的人该何去何从?书的结尾充满了理想主义者色彩,一些知青要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世界。当然,我们更愿意把这理解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作者本人将本书定义为“知青小说”,但时光却横跨了从上世纪七十年到本世纪初。故事还在发展,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经验,是独特的,我们不为那些小痛小苦而怨艾,我们其实应该感谢这个巨变着的时代,让我们领略了需要几代人才能领略的东西。这部小说优点很多,最大的优点是真实。作者并没有卖弄华丽的结构,也没有借着检察官的便利去渲染腐败内幕,他是用一种写日记的真诚,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人也是一代人的成长史。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这样的书,当然是有用的,不仅仅对我们这些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有用,即便对那些年轻人,让他们通过此书了解自己的父辈,也是大有裨益的。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样升起,太阳照样落下……人生的无意义在于这重复,人生的大意义也在于这重复。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