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周刊》 追忆民国风尚
现代人消费民国已成习惯,民国已成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本期《新周刊》主题:民国范儿。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而民国作为新中国交接的历史时空,自然让人多了一份关照和兴趣。
封面采用陈丹青那幅著名的《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赵元任这样的大师时代已经过去,而今天,当代中国人是什么范儿?
专题采访了沈昌文、陈丹青、张鸣、文洁若、林诛等名家学者,让他们谈民国认识和回忆民国往事。接着跟上《新周刊》招牌式的路径,用语录和关键词盘点民国,开列前卫民国、符号民国、消费民国、文艺民国等。
《人民文学》谁是孔家后人
很多读者都知道,孔庆东总是“无意中”提起,他是孔子第八十代孙,而且是直系传人,并非“旁门左道”。在这一期《人民文学》上,他说总有人来向他请教孔子的事情,那么,“态度好的,我便救济救济他,态度不善的,我正好缺个欠骂的。”基于此,孔庆东感到很有必要普及一下孔家常识———其实,就是孔子家族的族谱。
为什么孔子后代的生平要被他称作为“常识”?不解、不解!不过,他也诚实地说,在他们“大宗户”这一派(据说是孔子后裔60支中最核心的一支),不过200人,重名者达数起,其中叫“孔昭明”的就多达10人,“不要以为大宗户就一定文化水平很高啊。”
《瓯风》 瓯越文化风起
《瓯风》最早创办于上世纪30年代,在当时的文化界有一定影响。方韶毅借用老杂志刊名,创办新《瓯风》,依然立足温州,关注瓯越文化。从创刊号来看,忆旧和钩沉乃是重点,打捞历史,永远是这种类型的文化杂志最先要介入的手段。在温州这样的商业城市,有一份这样的纯文史杂志,真是难能可贵。
“记忆”一栏,收录了王则柯、薛原等多位名家的回忆文章,在他们的回忆中,温州淡淡的记忆和怀旧的情结让人有很多的共鸣。而最值得推荐的是“凡人”一栏中杨典的《卓如》。杨典生动而平和地讲述民国时期一位温州瑞安的平凡少女,她的命运与爱情,而爱情的男主角,就是杨典的舅舅。
《品位·经典》寻找一代风流
文化评论家王尧领衔的文化杂志,本期封面专题《柳如是,诚如是乎?》。本月,电影《柳如是》低调在江苏常熟开拍,借着这个由头,本期专题展开关于柳如是的追寻。明代歌妓才女柳如是,因其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才能,名列秦淮八艳之首。她的一生传奇而复杂,尤其是情感之路,更是诸多头绪。大学者陈寅恪,晚年专注于柳如是研究,并在助手的笔录下成书《柳如是别传》,这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本专题关注柳如是,她的人生与传奇以及由此延伸开来的历史与文化话题,值得细读。
《联合文学》 张爱玲学校
适逢九月,适逢新学期,适逢张爱玲自传体小说上半部《雷峰塔》已出版,适逢张爱玲自传体小说下半部《易经》将出版。本期《联合文学》大专题就叫做———张爱玲学校开学。
开学自然要上课,上课前先来听演讲一篇,题为“虫患———张爱玲的精神分析”作者竟然是台大精神科医生吴佳璇。她在文章里着力探讨的就是,据说在张爱玲晚年严重被虫患困扰,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是否影响到了其创作。此外,本期杂志还将张爱玲的作品和人生拆解为国语课、英语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国门课程由林俊颖、蔡登山等进行解读。
《印刻文学生活志》韩寒的阳光
《印刻》的主题人物是韩寒。他在这段访谈里的谈话尺度明显比在博客里要更加放开些。他认为中国现在只有文学杂志和小资杂志,可能一两篇文章不错,但是归根结底是莫名其妙的花花草草。事实上缺乏一个能包容很多载体的文艺杂志。他还说,人生还是挺奇妙的,这么几年就把这么多百年不遇的都赶上了,他说,所有的希望都在于这一代或者说未来的年轻人,以及信息的开放,科技的变革。这些你都可以去尝试,都可以去推荐。虽然你是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倘若每个人都是那么希望的,那一定能够成功。
□绿茶 笑意 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