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发布会现场,《季羡林口述史》作者蔡德贵(右一)在发言。

9月4日下午,由季羡林口述,蔡德贵整理的《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在西单图书大厦一层东厅举行新书发布会,季老生前最后一位学术助手蔡德贵和在口述期间去301医院看望过季老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先生的助理,以及对国学深有研究的国际知名人士华赞一同出席。
蔡德贵曾经著有包括《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季羡林书信集》在内的多本有关季老的作品,正如华赞先生所说的,季老把人生的最后一本书交给蔡教授来做也是对他的信任和肯定。由于现场很多读者站着观看发布会,蔡教授也站起来进行演讲,他把季羡林先生有关大国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与介绍。他说在季老76岁以前主攻语言学相关的学问,注重的是靠居于词章,而到了76岁之后,则慢慢倾向于中国传统的学问中的,这其中的转变体现了季老在晚年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切,而他总结出全人类正面临着三种紧张关系,包括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每一个人精神的需要和物质的需要之间,都体现着这三大紧张关系,也正是季老的这个意识,才促使他开始把自己的研究兴趣从纯粹的语言学领域转到国学领域,而后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紧张关系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不应该仅仅把国学定义在儒家甚至孔子学说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扩大到孔子以外的老子、庄子,甚至还有佛家的思想,并且还应该延伸到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所创造的传统文化,季老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感悟,在2006年以后才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
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季老通过75次口述用他生命最后的时间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蔡教授还特别说明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一本书,季老广博的学问并没有全部包括在里面,有一些他老人家确确实实带走了,带走的部分我们确实无法知道了,所以蔡教授感到特别愧疚,因为没有彻底完成口述,很多我们鲜为人知的内容老人还没有来得及全部说出来,蔡教授也向读者表达了深深的歉意。(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