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往事30年:揭幕民营经济(图)

时间:2009-11-27 09: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往事30年:揭幕民营经济发展中国式进程》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6日讯(草心) 由经济日报出版社主办的“开启民营经济新30年”研讨会——暨《中国往事30年:揭幕民营经济发展中国式进程》首发式于11月25日下午在经济日报集团举行。原中国民(私)营研究会会长、现国务院参事保育钧,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祖,著名经济学家艾丰和李义平,以及知名财经媒体总编辑水皮、李佩钰、李忠春、何力等出席了研讨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当下,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一个全面转型的关键调整期,无论是来自市场和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问题,还是体制性的障碍和诸多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启民营经济新的30年,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持民间的投资和创业热情,下一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会是什么走势等话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认知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过程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必须遵循的具有规律性的“价值”,面对未来,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到场嘉宾就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主题演讲。

  《中国往事30年》是中国民营经济30年发展的一部“正史”,作者张志勇,中华工商时报首席记者、资深财经作家,常年从事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研究。他用全景展现的笔法让人们看到了民营经济潮落潮涨的30年,以真切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把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放在共和国60年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梳理。探究了民营经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是如何从实践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最后通过制度和法治得到确立,而由此所形成的市场经济“精神”和市场经济文化等等,都对下一个民营经济30年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空间。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个年头了,如把它看作一个人的话,民营企业还是一个年轻人,正处在雄心勃勃要做一番事业的年纪。

  本次研讨会正是在目前有一种“国进民退”的倾向、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民营企业有很多问题急需得到解决、社会各界关注民间投资和创业的背景下召开的。

  民营经济其本质就是市场经济。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5%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是由中国的民营经济所“担当”的,民营经济给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活力,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希望。如何使这一“生机和希望”持续、发展,并实现我们对理想“彼岸”的追求?其实一切都始于当下,面对下一个30年。开启民营经济新的30年,这意味着民营经济正站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无论从社会的、国际的及其企业自身等来看。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金融危机使得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国家4万亿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融资困难和税负过重,成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四大难题。在此背景下,此次论坛的主题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编辑:徐维彬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