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大型图文出版物出版纪实:56个民族的万里追寻

时间:2009-08-19 13:48   来源:《文汇报》

    《傣族》  陈辉

《傣族》 陈辉

  昨天下午的上海展览中心中央活动区,多了一份斑斓的色彩。回族、满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拉祜族的6个少数民族同胞身着各自民族的服饰,作为我国56个民族的代表,出席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所属上海文化出版社与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等单位联合创作、编纂的大型图文出版物《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的首发仪式。人们纷纷从书堆中抬起头,围拢过来与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合影。

  该书由摄影家陈海汶带领的14位摄影师组成的专业摄影创作团队历时一年,纵横10万公里,深入我国56个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考察、采访,拍摄了5.7万多张照片。记录了56个民族的个性和共性、基本风貌和生存现状,弘扬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精心策划 影像记录

  为深入挖掘宝贵的民族文化并用影像进行真实记录,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创意发起了“行走中国·中华56个民族文明摄影探访活动”。活动由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主持并筹划组织,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大量史料,详细审慎地规划探访线路。

  拍摄组以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夜以继日地进行拍摄创作,辗转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途经554个县市,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攀越海拔5000多米高度,拍摄了112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承人及民族代表,真实记录了56个民族幸福生存的现状,定格出56个民族的永恒记忆,共同组成了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全家福”。

  深度探访 艰辛创作

  此次行走,从东到西、由南到北,地势如阶梯,气候更是四季纷呈,让拍摄探访更增添了一份不可预测性。“行走中国·中华56个民族文明摄影探访活动”首站登上云贵高原。“5·12”大地震后的云贵川陕地区,余震、山体滑坡等灾害频发,让人猝不及防。摄影小组在贵州遭遇冻雨等恶劣天气,公路结冰,车轮打滑,只能徒步行走,人走在冰面上稍有不慎就会摔倒。直到现在,摄影小组的成员们翻看许多当初拍摄的照片时,仍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摄影小组在云南遭遇到两次山体滑坡灾害。一次是去拍摄傈僳族,沿着狭窄的山间小路行走,旁边就是深深的澜沧江峡谷,此时突遇江对面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山崩石落,大小山石夹着尘土从百米高的山体倾泻而下,遮天蔽日,将近10分钟伸手不见五指。第二次是探访独龙族,拍摄完毕下山途中遭遇塌方,乱石如雨擦肩飞落,等大面积滑坡停歇的间隙辟出一条汽车可以行驶的路后才脱离了险境。

  生死一瞬,得到的却是中华民族在时间长河里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震撼。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丰富多样的民族性正在融合中渐渐失去。摄影小组走过越多的地区、拍摄越多的民族,心中的急迫感就越来越强烈。2009年的2月14日,对于摄影小组的成员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情人节。这一天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探访蒙古族,遭遇摄氏零下47度的极寒天气。拍摄时,白亮的天边有一道彩虹。回到上海,民俗专家看到蒙古族的合影后说,这道彩虹其实是极光。这道极光永远定格在了底片之上:光着膀子的彪悍蒙古族大汉,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镇定自若,彰显着蒙古族人民弯弓射大雕的勇者气魄和坚毅不屈的精神。

  通力合作 共谱佳话

  《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得以顺利出版,是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果。图书的编辑创作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部署、指导和支持下展开;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大量史料并全程进行具体指导与专业审读;在拍摄过程中,创作组得到了全国159个政府部门和专家的全力支持;来自全国167位摄影师将一生珍藏的民族图片倾情奉献,精挑细选出了767张呈现于画册之中;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及其所属的上海文化出版社全力以赴,精心编排,撰写文稿,为摄影活动收获的图片最终成书提供了扎实和富有创意的出版策划方案;著名设计家袁银昌不辞辛劳为该书进行了恢宏大气的装帧设计和平面指导……各方合作,共同促成了这本图书精品,谱写了一段出版佳话。(记者 陈熙涵)

编辑:徐维彬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