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大量珍稀文物悄悄流失海外,若干年后,如果我们想要看祖先留下的文物,是不是要远涉重洋?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和感慨,资深记者吴树在多年暗访国内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的基础上,写下了一部试图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黑幕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黑皮书》。该书日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树接受采访时说,他知道写这本书会得罪一些人,但不写不行,“我怕人们的灵魂被金钱吞噬”。
收藏界黑洞激发创作
吴树说,写作《谁在收藏中国》源于自己浸淫收藏多年的感慨。2004年,他以1800元的低价买到了10件总价值几十万元的西晋青瓷器,“这次偶然成功的‘淘宝’引发了我对收藏的巨大兴趣,我怀着极大的成就感走进潘家园,听着一个个财富神话,一麻袋一麻袋地‘捡漏儿’,一次又一次地‘打眼’,兴奋、沮丧,经历了半年疯狂的烧钱。”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吴树认识了许多藏友、专家、古董贩子、真真假假的盗墓贼,目睹了文物市场的种种黑暗和丑恶现象。“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参观了一个‘国宝庄园’。一个企业家在暴利的诱惑下痴迷于收藏,打算学马未都办私人博物馆。后来经人多次鉴定,他花费数千万元买回的‘国宝’几乎全是赝品。这件事吓了我一身冷汗,让我感到古玩市场存在着一个动摇社会秩序、危及价值观念的黑洞,产生了想要呼喊的冲动。”于是,吴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文物知识,并关注文物市场的方方面面,渐渐获得了大量创作素材。吴树说,他把写作当作责任,“我知道会开罪方方面面的人,但我不能不写,我怕人们的灵魂被金钱吞噬。”
不怕因为揭黑惹官司
在书中,吴树用大量篇幅披露了中国文物外流的现实。在《国宝大出境》一章,他写到自己到香港中环的荷李活道和上环的摩罗街暗访,摸清了国宝外流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带工”,即随便找个往返香港内地两地的菜农,往菜担子中一放就轻松过关了。
另外,该书还揭露了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其中涉及一些公众人物,比如史树青收藏“越王剑”所引起的争议、献宝者宁志超的遭遇、慈善家李春平涉足李海涛文物盗窃案等。
吴树说,这部作品虽然纪实性很强,但由于种种缘故,情节和细节不乏“修整”与加工,纪实文学也离不开虚构。“当然,绝大部分故事本体都是真实的,只是在叙述方法上有的暗度陈仓,有的移花接木。涉及的人物,除公众人物外,基本上用的是化名,特别是一些底层人物,我尽管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鞭挞,但却不想伤害他们。”对于书中披露的某拍卖公司拍假、某文物制假基地等,吴树表示,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查阅各方面的资料,而且都是当事人自己认定了的事实,很客观,他不会也不怕惹上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