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日前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文化界和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文化成果之一。
该丛书系影印古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担任丛书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并为之作序,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任顾问或编委。该丛书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
柳斌杰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序言“汉籍之路”中称:“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一条是汉籍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
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道路,这是举世公认的。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
所谓域外汉籍大致包含三类:一、中国历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汉文著述;二、域外抄录、翻刻、整理、注释的汉文著作(如日本的和刻本,朝鲜、韩国的高丽刻本,越南的安南刻本等);三、原采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学人用汉文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著述。这些文献内容丰富,涉及中国经学、史学、佛学、道学、民间宗教、通关档案、传记、文学、政制、杂记等各个方面,弥足珍贵,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资料,同时是研究历史上东亚汉语言文化圈的基本资料,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此外,数百年来欧美来华传教士用汉字或双语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著述,作为附类,也酌情纳入。域外汉籍是中华文明火种在异域萌芽、生长、开放的一朵奇葩,也是一所巨大的文化宝库,更是“汉籍之路”存在的历史见证。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按四库分类法,共分经、史、子、集四部20册(其中经部5册,史部5册,子部6册,集部4册),包括115种域外汉籍,有宋元珍本、旧抄本、域外精刻本等多部,如日本天理大学藏宋刻本《毛诗要义》、东京大学藏宋刻本残卷《唐柳先生文集》、京都大学藏旧抄本《皇氏论语义疏参订》,韩国藏高丽刻本《明义录》、高丽刻本《三韵声汇》和刻本《冠注辅教篇》、《又玄集》等。
按照计划,《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于5年之内出版精装影印古籍800册,囊括2000余种珍贵域外汉文文献。 (潘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