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78班回忆录》
张会军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回顾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入学考试、破格录取、新生学习、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实施、大学生活、创作实习、特色教学等入手,既对“78班”所享受的时代、环境和青春成长的经历,进行了寻踪、追溯、回忆,又对那个年代的电影专业教育进行了整体反思。作者认为,“78班”在个人的成长上同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历史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电影教育、教学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培养经验上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后电影专业教育30年的今天,系统而全面地再现那一段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会军,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书梗概
“78班”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名词,但是,它代表了1978-1982年的一段时间历程,泛指1978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和班级,这里,特指的是1978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并在学院学习的群体。同时,“78班”与中国电影的成长和中国电影的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今天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日里,寻踪、追溯、回忆那个年代的电影专业教育和“78班”所享受的时代、环境和青春成长的经历,是研究中国电影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电影专业教育30年的纪念,我选择这一段教学的经历进行研究,也是在整体上研究由1978年开始,坚持和持续到今天的中国电影系统专业(科班)教育、教学30年的历史进程。正如在西方电影史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史中欧洲重要的电影流派的电影风格一样,中国电影教育的“78班”和“第五代”电影,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令人瞩目和值得记载的历史,其电影教育开创了“学院派”风格和品牌,并产生了国家和世界影响,成为20世纪末期世界电影最重要的也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其电影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和所拍摄完成的电影,所取得的电影成就,所产生的中国电影文化性、中国电影民族性和中国电影的影像形式感,影响了20世纪末期世界电影的文化,丰富了20世纪末期世界电影的格局。
写“78班”的成长,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纪念“文化大革命”后高校恢复招生30年,纪念“78班”考入北京电影学院30年,通过系统的描述,以探寻“78班”成长的奥秘,回顾他们步入中国电影行业的历史。
正是由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存在,正是由于电影学院“78班”的毕业生的努力,正是由于国际舆论对这些毕业生电影创作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恢复、证明、提升了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地位,也提升了“学院派”电影教育的地位。“学院派”电影教育和"第五代"电影的历史作用,已经用了30年的时间来验证。现在的结果是,中国电影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确立和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拉近了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世界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距离,也加速了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潮流和改变世界电影格局的进程。
对于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报道,“野史”多于正史,“道听途说”多于历史事实,主观臆断多于本来面目,本书的写作初衷就是要以相对细致的结构和翔实资料,给社会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1978-1982年的北京电影学院“78班”成长和教学的历史过程。当今社会的发展,结果不重要,因为,我们开始做事的时候就已经会断定到结果,所以,过程成为我们享受的阶段,过程成为了结果的初衷,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可以参考的东西,反而是学院的历史档案资料、自己上学的课堂笔记、同学的回忆,这些成为写作的点点滴滴素材。
本书分了26个部分和4篇附属文章,对往事进行细致和全面的回顾,也披露了许多不曾为人所知的事件和情况,梳理了“78班”四年大学真实的生活过程和经历,并总结了当时学院教学的真实情况,表达了对当时电影教育、教学的全面看法。我力图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从学习、总结者的角度,从一个作者研究的角度,系统叙述“78班”所经历的报名、考试、复试、文考、体检、录取、报到、上学、读书、学习,以及论文写作、毕业、分配的整个过程,披露“78班”生活的一些真实内幕,阐释“78班”和中国电影“第五代”这个群体的现象。以翔实的资料佐证、具体的内容分析、朴实的写作风格,探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相关社会环境的历史,追溯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教学过程对他们的影响;整体梳理他们的社会、文化、教育、心理的历史;反思他们的教育成长以及与环境的因素,这些成为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从本书的追忆和叙述中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学院“78班”在个人的成长上同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历史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电影教育、教学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培养经验上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78班”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电影本科学生;“78班”是中国电影专业系统教育的直接享受者;“78班”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直接创造者和参与者;“78班”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主力军;“78班”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78班”是中国文化传承和电影语言创新的亲历者;“78班”在文化意义上,是中国被国外最先关注的艺术群体。
从来没有人知道北京电影学院“78班”在1978-1982年之间经历了什么,也没有人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教学环境,更没有人知道他们当时的境遇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在"78班"群体性地经历了“文化革命”、家庭磨难、命运坎坷、农村插队、情感抛弃、社会闯荡、自我封闭、考试历练后的四年中,他们是怎样在欢喜中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的?他们是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的?他们是怎样学到了真正的本领的?他们在中国电影的低潮期是怎样进入电影界并创作了电影的?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稚嫩的创作中表达直接的感受的?在本书中,作者力图画出一个清晰的图像来,并力图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视点上,探讨他们对中国电影教育的意义。
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最令我兴奋的是,查找到了当年我们进行教学的很多有关资料,从而揭示了为什么“78班”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进行电影创作?为什么敢于在自己的处女电影中进行历史的反思?为什么要采取十分形式感和极端造型风格的影像方法进行拍摄?为什么要标新立异于其他中国电影的样式?恢复中的中国电影教育,是怎样将这些人培养成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标志性群体?这是研究中国电影历史和研究这些人成长中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由于“78班”的一系列电影创作在世界上获得高度赞许,围绕电影教育“78班”和“第五代”的成长的评论和研究日趋成为热点,本书的历史回顾,旨在为今后的历史和学术研究,提供更为详尽的史实和参考,期望对中国电影教育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书写作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完全是出于兴趣,后来成为了责任,每天写作没有间断过。2007年,中国电影经历了历史上的变化,影片数量、影院数目、票房业绩、获奖成就、观众数量、商业价值、艺术风格,都呈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与抗衡,促使我们国家开始注意文化这一软实力。中国电影产业所经历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电影所要走的道路仍然是漫长的。这一切,都需要有人继续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