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崛起的4大国》:全球化时代的财富地图

时间:2008-07-24 09:32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崛起的4大国》 新华出版社出版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带团到印度观光,有人托她买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这种药物国内奇缺,欧美价格则高得惊人,直接从印度买当地买,价格只有1/10不到。朋友还向我介绍说,印度还因为服务质量好、医疗费用低而进口病人,西方人因此纷纷到印度治病,名之曰医疗旅游,既观光旅游又做了换心和置换关节的手术,一举两得,岂不美哉?甚或有的西方医院连X光的读片都拿到印度去做。我听了不禁暗暗称奇。近日我从引进版新书《崛起的4大国》里,读到了对上述业务鞭辟入里的介绍和分析,看来这一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只不过说明我辈对此孤陋寡闻罢了。

    《崛起的4大国》是2005年英语世界几乎同时面世的两本极其重要的观察和追踪全球化现象的新书之一,另一本就是大名鼎鼎的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扛鼎之作《世界是平的》。相比《世界是平的》,《崛起的4大国》的中文版显得姗姗来迟。

    联邦快递的CEO弗雷德里克·W·史密斯对此书的评语是:普雷斯托维茨指出,由于即时通讯和全球快递的采用,庞大的世界变小了。所有研究全球化的人一定要读此书。美国新墨西哥州参议员杰夫?宾格曼评论道:普雷斯托维茨再一次充当了美国经济煤矿中的金丝雀,我们如不听他的劝告,终将自食其果。

    此书的作者克来德?普雷斯托维茨,是美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过里根政府的商务部长顾问,带领美国代表团参加过与中国、日本、拉丁美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谈判,现为华盛顿经济战略研究所的所长。中国读者对他应该不太陌生。他那本有名的斥骂美国的《流氓国家》2004年由新华出版社翻成中文出版,其人也算是从“自己的营垒”里跳出来反戈一击的 “叛逆”了。

    作者的职业生涯和学者身份注定了他多年来不停地处在全球旅行、考察、咨询和交谈之中。虽不是新闻记者,但到处采访,俨然像一位职业的新闻记者,“站在了望塔上,观察航船的前方有无险滩、暗礁和冰山,从而给船长发出警示的信号”。只不过这艘航船是美国,船长是美国政府。
这本书上来就能读出作者为美国利益暗自着急的劲头。别看他写过《流氓国家》那样的书去指摘美国,实则是为美国的胡来和单干导致软实力在全球受损而着急,而这本书着急的无疑是眼看着美国的硬实力也要衰落了。作者眼光敏锐看事准另当别论,他屁股坐向哪里,是一点儿也不含糊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对中国读者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其实是这本书总体立意的副产品。

    《崛起的4大国》还有个副书名:“30亿人的市场经济新机遇”。确切地说,作者所说的30亿人,是指包括中国、印度和前华沙条约国家在内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占到全球人口将近一半的数量。30亿人市场意识的觉醒,在作者看来,已经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潮流,市场带来开放,使他们有机会在全球的平台上参与全球的竞争和供应链条。《参考消息》把本书的英文原书名译成“30亿新兴资本家”,我觉得也许更符合作者的原意。用“资本家”一词,作者看到了东方人财富意识的觉醒,同时意味着大大小小30亿新兴资本家的诞生,意味着东方人要当财富的主人,意味着东方人创造和支配财富的愿望和冲动的迸发。作者的立论起点和角度无疑饶具新意。财富意识的觉醒,是东方历史的巨大进步,伴生而起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形成。由于亚当?斯密所谓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民富国富,民强国强,联动相成,催生了新兴国家集群的此起彼伏。

    本书所谓“4大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已被国际上习称金砖四国。驶上市场经济快车道的金砖四国,由于跨国产业的大规模移入,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快速持续集结。回顾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经济地理,东方这片热土,似乎一直在唱主角。先是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到上世纪末全球崛起一批新兴国家和地区,再到今天金砖四国的异军突起,2007年又有日本学者提出“VISTA五国”的概念,指的是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个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势将成为下一波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焦点,亦为经济界所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财富地图的演变轨迹,透过这一轨迹,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充满活力,洪波涌起。

    如何看待和对待新兴大国,美国一直在“竞争对手”与“伙伴和机会”之间摇摆。1997年,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腾在《十大新兴市场》一书中,向美国政府提交建议,是把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波兰、韩国、中国、印尼和印度,作为给美国提供商贸机会,创造收益和盈余的大市场看待的。相比《崛起的4大国》,加腾的市场视角是对新兴经济体另一种意义上的定位。

    没有永恒的繁荣,然而延长繁荣的时间似乎是可能的。从老牌的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到今天的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兴衰荣辱,近年来尤其受到中国高层、学者和工商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遂推波助澜兴起了所谓“大国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根子上有识之士叩问推求的目标是,如何尽可能延长一个大国繁荣发展的时间周期,如何避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从中汲取应有的经验教训。就此而言,普雷斯托维茨的爱国心似乎原也无可厚非。

    对于中国的分析和评论,作者也是不吝笔墨的,让中国读者从新的角度看待自身和世界,甚至不时会生英雄所见略同之叹。书中探讨了中国在制造业和出口上的相对优势,以及对美国经济形成的潜在威胁,也看到了中国经济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性造成的后劲乏力,同时也预见了新技术将给中国带来的利好。作者的这些意见实际上暗合了新兴国家自身的发展隐忧和转型期待,那就是如何保持长时期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崛起的4大国》和《世界是平的》两书结尾长长的《致谢》名单里,可以彼此找到对方作者的名字。显然,两作者对全球化的认识有过碰撞,并就一些问题交换过意见。两作者都对互联网、全球快递、业务外包、离岸经营等现象有着精审的透视和阐发,两书对照阅读,当有互参相生之效。例如,普雷斯托维茨提到印度偏远的提希村和村里2500名村民的情况时写道:“印度有72%的人住在这类偏远的村庄里,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因为大部分工商企业都不进少于5000人的城镇。提希村的村民大多是农民。他们没有电话或电力设施,只能靠泥土路和外界相连。但是,他们有一样连许多美国农业家庭至今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完善的全球互联网设施。因此,拉维?沙姆?乔杜里一打开摆在他前屋里的村用电脑,就登陆到了芝加哥贸易委员会的网站。村里每个人都知道大豆的当地价格和期货价格,还有天气预报、土壤测试技术以及其他专业信息。”普氏叙述的这一案例同样印证了,在某种意义上世界真的是变平坦了。而弗里德曼笔下的业务外包和离岸经营,也进一步坐实了普雷斯托维茨对产业大转移的论述。然而两书毕竟角度不同,侧重不同。弗里德曼提出了一个当今几乎概莫能外的崭新世界观,普雷斯托维茨则依据新的财富地图,对美国政府给出政策建议。他们都从纷繁复杂的偶然中发现了有机的联系,并用目击和亲历去加以确认,最终形成各自的论述框架。不可否认的是,同为美国人,普雷斯托维茨的忧思更胶着于美国一己的未来,弗里德曼更多一份普世情怀和超越精神。(李树林)
编辑:胡珊珊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