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王安忆 中经网记者 马艺文摄
中国经济网3月11日讯 专访王安忆前,许多圈中的“老记者”劝我放弃这个念头,据说她的“难搞定”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歌坛天后王菲。于是,喜欢挑战的我在精心准备了一份采访提纲后拨通了王安忆的电话。电话那头快人快语的她在了解我的采访意图后同意接受专访,但一再强调只谈文学不谈风云。
初见王安忆,还是有些意外——素面朝天、一身休闲,这与我想象中的上海女人有很大不同,但在貌似随意的装束中,仍不难发现她的精致,头发整齐地别在脑后,颈上的项链恰到好处地点缀了黑色的外套。
于是,我们的专访就在一种极为轻松的气氛下开始了。
我没有仔细研读过张爱玲的作品
作为“海派文学”的传人,王安忆时常被拿来与张爱玲相提并论,这似乎已经成为媒体、大众的一种习惯。“总说我像张爱玲,其实她的作品传到我们这里的时候,我的文学观念已经形成了,所以我没必要去学她,当然,也没必要去刻意回避。”王安忆告诉记者,她们的立场、时代、价值观统统不一样,如果非说哪里像的话,大概就是她们的作品多以上海为写作背景,多以小人物为写作对象,如此而已。
讲到底我还是个作家
如今的王安忆,已不单单是一位作家,她是全国政协委员,是上海作协主席,还是复旦大学的教授,面对如此多的头衔,她坦言自己更喜欢别人称呼她为“作家王安忆”,当被记者问及诸多社会角色是否影响创作时,她表示这些工作都与写作有关,尤其是担任复旦的教授,更能促进思想,启发写作。
欲写“常销书”而非“畅销书”
无论是当年的文学热,还是现在的文学冷,王安忆似乎总能在艺术和市场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这一切都源于她立志做“常销书”作家而非“畅销书”作家。她认为市场不是一个坏东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阅读的需要。一本艺术性非常好的书,市场也不会太差,“比如张恨水的作品,就是两者兼备。”
我没有风格鲁迅才有
很多文学评论家在面对王安忆的作品时都有些“头疼”,因为她可以写小人小事的《长恨歌》,也可以写大背景下的《启蒙时代》,每一部作品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王安忆笑称“鲁迅才有风格呢,而我只是变换一下写作对象、故事情节而已”,她表示改变风格是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而她尚未形成风格,何谈改变。
骂人需要底气,王菲比我“艰苦”
在谈到去年王朔掀起的“骂人”风波时,王安忆表示骂人是需要底气的,她不敢随便去批评别人,“同样80后也是不好惹的,所以我也不敢随便去招他们”。谈到目前活跃在文坛上的女性作家时,她坦言最欣赏迟子建,并称自己不是“文坛王菲”,“王菲比我艰苦多了,她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狗仔队”,王安忆一脸同情地说。(马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