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牧民迎来新生活

时间:2012-06-10 15:00   来源:新民晚报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红原县敬老院里的藏族阿婆笑容满面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定居藏牧民成立牛毛工艺品编织社增加收入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若尔盖县藏牧民牵马搞旅游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红原县藏牧民的居住条件实现了巨变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汶川水磨古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新建藏牧民定居点内民族特色鲜明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林嘎村(牧民定居点)生活配套设施健全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在理县桃坪羌寨,民族手工艺得到完整保存

 

图片作者:楼文彪图片说明:理县桃坪羌寨的百姓起舞表达美好心情

  5·12地震4年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四川藏区牧民迎来新生活

  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影报道

  4年前,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4年后的今天,灾后恢复重建已经胜利完成。

  为真实记录灾区今日新面貌,四川省委宣传部与中国报协共同举办“百名党报总编走四川”系列采访活动,5月底全国10余家党报总编和50名记者参加了其中的“灾后美好新家园 藏区牧民新生话”主题活动,本报记者随同走访了汶川、理县、红原、若尔盖、松潘和茂县等地,亲身感受藏区牧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

  重灾区成为旅游新景点

  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汶川县水磨古镇、映秀镇,如今是旅游新景点。水磨古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独特的羌族文化每天吸引着上万游客。灾后重建的理县桃坪羌寨,至今保存着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原始羌寨建筑文化,大地震中,甘堡藏寨毁于一旦,历时两年多,千年藏堡全面恢复原貌,藏族特有的锅庄、民歌、服饰、习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度假。

  帮助50万牧民安家定居

  四川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四川省高度重视改善藏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充分尊重群众的信仰自由,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切实帮助藏区各民族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180亿元,在29个牧区县建设1409个定居点,解决10万户50万牧民定居问题。

  目前,91969户牧民定居房基本建成,配套建设了厨房、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全面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计划

  藏区还实施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目前,近3万名藏族学生正在内地职校学习,接受异地藏汉双语教育。为不断提高藏区农牧民健康水平,促进藏区卫生事业发展,三年来政府投入资金10.6亿元,用于加快藏区卫生事业发展,先后建设藏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00余个,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设备上万台,使藏区牧民看病难得到了有效缓解。藏区呈现出百姓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谐的新气象。

编辑:王思羽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